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0篇
  35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0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丁光训 《天风》2000,(1):4-5
三自爱国运动50周年了。怎样看这50年的历史,同我们怎样看50年后的今天的三自爱国运动密切相关,同三自和基协怎样在今天办好教会也密切相关。我愿意谈谈我自己是怎样看这50年的历史的。 我认为可以说这50年有四个高点。所谓高点,是指三自在自我认识上和指导思想上有所发展,有所明确,以致对三自的全面工作有所影响,有所提高的重要环节。 第一高点:揭露西方对华传教活动同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2.
<医学与哲学>2004年第10期上,中医研究评估栏目中所刊登的,严健民同志"关于利用‘循经感传'探讨经络实体的思考"和章晓东同志"经络实质的思辨"两篇文章,似乎有些踢开红旗闹革命的味道,他们的目的是要否定经络的客观存在,乃至否定整个中医的理论体系,反复研读,思绪万千,为了现代中医经络的前途和命运,有义务站出来与两位同志再谈经络.  相似文献   
103.
赵灿《经学系传谱》一书中曾五次提到康熙年间来华的一位域外学者,称其为"逸蛮阿訇",此人在华的主要活动是传授伊斯兰教法,厘正教款。一直以来,对其身份、国籍、来华年代鲜有研究。本文根据文献资料、碑文,结合已有的零星研究,初步认定,此人名叫尤素福.本.格哈塔尼,也门人,哈乃斐教法学派的重要学者,曾对中国穆斯林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04.
《四十二章经》在中国佛教的早期传播中起了较大的作用。现存《四十二章经》的版本也混入了不少大乘思想,特别是有些语句有明显的禅宗特色。这都是后来流传过程中好事者妄加进去的,不能依此来论说东汉、三国时期两种版本的面目,更不能依此而得出此经乃中土摘编而成的结论。中土撰述或在中土摘抄说缺乏基本的文献支持,不是出于误解史料就是查无实据。以道安《经录》未收来怀疑此经非汉代所翻译,是当代人自设的主观标准,不足凭信。  相似文献   
105.
陈丰盛 《天风》2014,(2):40-41
一位从事婚姻家庭辅导的牧者,最初在教会开始辅导时,受到不少同工与弟兄姊妹的冷眼相看。一次,一些未婚的青年人,建议教会牧者在查经班里传讲婚前问题,被教会负责人拒绝了。后来,教会中有传言说:"某某传道人,居然去教青年人恋爱。"此事不禁使我想到——恋爱需要教吗?提到恋爱,情窦初开的男女会问:"什么时候可以开始恋爱呢?"在电视、网络发达的时代,与爱情相关的影视剧作品垂手可得。  相似文献   
106.
自元初开始,全真教内就涌现出一大批以全真七子为主题的仙传资料,而且,这些资料一直传承到了近代,甚至在清末民初呈现出井喷之势。不过,这些仙传资料对于推进明清全真教史的研究,却一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个中原因,主要是这些资料的零散和不系统。值得庆幸的是,台湾大学图书馆藏有一部现存最早版本的以全真七子为主题的仙传资料《七真仙传》,通过对这部《七真仙传》编撰过程、流传历史以及内容演变的研究,我们发现:首先,仙传不仅能够记述历史,在全真教面临危机时,还可以通过严肃的文字叙事来重建其宗教正宗性和政治正统性;其次,当面临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世俗化的宗教生态时,由《七真仙传》等诸多仙传内史假借重复叙述所构建起来的定型化七真事迹,又一改往日的严肃面孔,以一种戏谑、调笑,甚至是自我否定的形象出现在了人们面前,换言之,仙传又因为形势的需要而修改了历史。  相似文献   
107.
"杏坛"是传说中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关于其"杏"字所指,目前有两种提法,一说为杏树,一说为银杏,而银杏说在舆论上占据主流。考诸典籍及前人研究成果,"杏坛"原只是一个传说,南朝后学者始将其作为文献典故,并未视为历史实存,真正的"杏坛",为宋金之时所确立,而当时的"杏坛"之"杏"本指杏树,而非银杏。近年来"银杏说"之所以愈演愈烈,除了与《孔子传》这部人物传记为杏坛命名赋予了银杏象征意义,从而造成广泛影响有关外,也与我国兴起的发展银杏经济、宣传银杏文化的浪潮密不可分。纠"银杏"之误传,还"杏坛"本相,可防止继续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108.
王荣伟 《天风》2017,(3):58-58
春节前,一篇关于传道人在艰苦条件下侍奉的无奈与挣扎的文章,在微信群受到关注。作者以亲身经历述说了从踌躇满志到灰心丧气的心路历程,弓1发众多围观与思考。许多教牧同工、传道人侍奉环境相当艰苦。  相似文献   
109.
古人相信,不良乐律会使人体罹患疾病。《论衡·纪妖篇》载师旷鼓琴的故事就表达了这一观念,谓:“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云从西北起;再奏之,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堕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室。……平公之身遂癃病”①。反之,优美而又合乎韵律的音乐则能使  相似文献   
110.
王立 《法音》2004,(8):47-48
应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帕帖素篷校长的邀请,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为团长、国家宗教事务局杨同祥副局长为顾问的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9人.于2004年7月16日至20日参加了在泰国曼谷召开的首届“南北传佛教国际会议”。大会在曼谷的佛城和联合国会议中心举行.大会的主题是:佛教的团结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