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技术的文化塑造与技术多样性的政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的文化塑造是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的具体化."文化塑造"一词具有多种意义,在技术的社会形成过程中,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作用.具体而言,技术的文化塑造涉及到技术发展中的文化意义和技术政策的意义,它反对长期流行的技术决定论的观点,即技术统治论式的技术政策.本文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提出了"技术的不确定性循环"这一概念,即认为新技术从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特征,并构成了以后的系列问题.技术的这一循环特征包括了以多种方式相互交织的不确定性.而技术的不确定性循环,则必然要涉及到技术的多样性,以及技术创新体制和互动创新网络的构建,并最终关联到技术多样性的政治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62.
本研究采用纵向设计,以北京市426名四、五年级流动儿童为被试,进行连续4次的追踪测查,考察流动儿童同伴侵害的特点及其与内化问题的动态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1)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水平比公立学校流动儿童高;流动儿童的流动性越大,同伴侵害和内化问题越多。(2)控制了性别、年级、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和流动性后,从T1到T2,同伴侵害与孤独感为相互作用关系,且同伴侵害可以显著预测抑郁,但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而从T2到T4,同伴侵害和3种内化问题的相互作用模式完全一致,即T2时的社交焦虑、抑郁和孤独感显著预测T3的同伴侵害,进而显著预测T4的社交焦虑、抑郁和孤独感。(3)抑郁、孤独感与同伴侵害的循环作用在两类流动儿童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在社交焦虑和同伴侵害的模型中,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同伴侵害对社交焦虑的作用比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更大。可见,同伴侵害和内化问题呈循环作用关系,未来预防/干预研究可以聚焦于减少流动儿童的同伴侵害或内化问题的角度打破二者的恶性循环,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良性循环,促进他们的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63.
通过实验法 ,探讨了 3.5~ 6 .5岁儿童式样认知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结果表明 :(1) :3.5~ 4 .5岁和 5 .5~ 6 .5岁是儿童的式样认知发展的两个快速发展期。 (2 )儿童式样认知发展的特点 ,3.5岁儿童处于式样认知发展的萌芽状态 ;4 .5岁儿童 (4 .5岁 )式样认知开始发展 ;5 .5岁儿童式样认知比 4 .5岁儿童有所发展 ,但仍处于开始发展阶段 ;6 .5岁大部分儿童已基本上或完全有了式样概念。 (3)儿童对各类式样的认知有一个由易到难的顺序 :是从循环式样→重复式样→滋长式样→变异式样。 (4 )儿童式样认知发展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方面 ,可用中心概念结构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64.
前几天,看中央电视台《影响2006》年度新闻记忆十大新闻图片颁奖晚会,有一幅获奖照片《在那玫瑰盛开的地方》深深地震撼了我。画面是一双捧着一枝红玫瑰的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5.
本文试图从西方知识论的视角来解读"缘起性空"说,认为"缘起性空"说中的怀疑主义情结必然导致缘起有的难题,并力图用当代知识论的语境主义解答方式来解决缘起有的"回溯论证"及"恶循环"问题。  相似文献   
66.
随缘流深     
每次经过寺院门前,遇有弥勒佛像,我都会驻足观望一番,尤其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副对联,配上笑容满面、袒胸露乳、大腹便便的弥勒佛,真是再贴切不过。  相似文献   
67.
已有研究考察了建言行为的诸多影响因素, 然而探讨情绪影响建言的研究则是新崛起的一个方向。文章一方面从情绪影响认知信息加工最终影响建言决策的微观角度来分析情绪与建言的关系, 另一方面从组织行为研究的宏观层面探讨情绪与建言关系, 并以情绪事件理论、情绪循环理论和情绪反馈理论为基础, 结合情绪研究的相关文献, 对员工情绪产生的几大来源, 员工情绪对建言决策的影响, 建言者的情绪对被建言者(建言对象)的情绪影响, 员工建言被采纳与否等几个涉及情绪的过程进行分析和阐述, 并构造了建言行为情绪机制模型; 系统地揭示了整个建言行为链上伴随的情绪机制, 并对恐惧、希望、心理安全、后悔等情绪对建言的影响作了示例分析。文章最后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68.
做一滴净水     
杨达 《思维与智慧》2012,(10):52-53
1古希腊第一个哲人泰勒斯说:万物都从水中来。空气是呼吸的水,江河是流转的水,云是飘飞的水,植物是站立的水,人和动物是行动的水,石头和金属,在一定的高温下也会还原成液态,它们是静默的水……水,千姿百态,气象万千。水,无所不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水,转动着整个世界,世界因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2水,本身就是生命。日本科学家在低温实验室以高速显微摄影的方式,发现水具  相似文献   
69.
孙玉涵 《哲学动态》2023,(4):114-126
科学理论要通过测量活动才能与现象关联起来,然而测量依赖科学理论的预设,而科学理论又依赖测量的证实,两者似乎在认识论上陷入循环。理论量如何能够通过测量而与具体现象建立起系统的联系,这就是测量哲学中的协调问题。协调问题表现为从抽象到具体的多个层级类型,其解决决定着科学表征关系的成立,其中操作主义和约定主义的协调模式是传统的基础主义解决方案。与以往不同,以张夏硕和范弗拉森为代表的良性循环观给出了融贯主义的新方案,他们在历史演化的进程中展示测量与科学理论间的融贯迭代关系。从科学表征一般形式的角度综合探讨这种新方案的主要机理和待解问题,可以发现这是最合乎科学表征动态特征的方案,但同时它也倾向于切断科学表征与实在之间的联系。因此需要用测量表征中的基础断言与测量结构的可实现性来约束该方案中融贯主义认识论的反实在论倾向,进而提出有适度基础的、融贯迭代式的科学表征图景。  相似文献   
70.
如海 《佛教文化》1997,(4):25-27
山川满目时为何泪沾衣唐代有一位朝廷高官,权重位高,名满天下。人生得意之际,忽一日行经山西境内,他举目四望,不觉心有所动,一时悲从中来,当下赋诗一首: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以后人眼光来看,这诗说不上有多新鲜,但真情发露耳!不过,最令我大惑不解的是,山川满目,为何会惹动泪下沾衣?要知道,这诗的作者可不是什么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而是宦海弄潮儿、久经考验的政治家哪!这疑问存于胸中甚久,名山大川也算过眼不少,也算山川满目,但基本上无动于衷时多。直到这一回,自北京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