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胡阿祥 《学海》2011,(4):173-184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特殊的政治格局、民族形势、人口迁徙等背景下,江苏地域文化进入了江南、淮南、淮北分途异向的演变历程。其中的江南地域,经过侨吴士庶文化的长期融汇,于南朝中后期形成了文化面貌焕然一新、文化成就如同满天星斗的新江南文化;淮南、淮北的地域文化,也因时推移地越来越复杂、丰富与具有活力。  相似文献   
12.
王艮"淮南格物"说源于对<大学>文本的独特自解,由此而使其学说体系与阳明分途而行,并借之确立了泰州学派特有的理论旨向.虽然学界也曾尝试对之做过一些解释,但因对这一论说实际存在的复杂性缺乏估计,未曾涉入对其概念布局、概念间纠缠关系等的切实了解,以至也难以掌握其内在运行的规则与特点等.本文即以这一念虑为基本的出发点,对作为淮南格物论重要支点的其中四组概念做了细致分析,以望能借此重构出淮南格物论的一个深度理解模式,及重新追踪王艮在塑型这一理论模式时的真实思路.  相似文献   
13.
孙钢 《中国道教》2011,(1):24-27,46
一、崔致远与《桂苑笔耕集》崔致远,字海夫,号孤云,朝鲜新罗王朝末期时人,生于857年(新罗宪安王元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约卒于924年。他是其民族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一向被韩国学术界尊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文学之祖"之称。李氏朝鲜国湖南观察使洪奭周在其《校印桂苑笔耕集序》中写道  相似文献   
14.
李多好 《天风》1996,(5):21-21
几年前常听说泉山的弟兄姊妹没有聚会的地方,多少次争取,多少次迁移,始终没有合法的活动场所。 1991年,安徽淮南遇到历史上罕见的水灾。陈庄聚会点面对受灾的群众,把多少年积攒而准备建堂的5000多元钱全部拿出来救灾,得到各级领导的表扬与鼓励。  相似文献   
15.
自汉兴以来,叔孙通、陆贾、贾谊、晁错等人皆为汉代礼仪的制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因为各种政治、思想的原因,汉家礼制终未能以国家法度的形式确立下来。直到太初元年,汉武帝颁布《定礼仪诏》,提出"因民而作,追俗为制"的原则,才终使汉家礼制成为典常、垂诸后世。但与《淮南子》因时和因地的双重制礼标准相比,汉武帝提出的原则实只是择其一端、有所取舍。取"因时",是为了与惯于以风俗教化来给自己施加压力的文臣士人相抗衡;舍"因地",则是对汉初以来不断兴风作浪的地方藩国的压制。看似简单的《定礼仪诏》,在寥寥数语中蕴含有颇为复杂的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16.
刘晓红 《心理科学》2001,24(2):245-245,235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汉淮南王刘安编著。唐刘知几说:“其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其广博的内容中蕴含有颇为丰富的学习心理思想。本文即拟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朱新林 《管子学刊》2013,(2):120-123
淮南万毕术》是淮南王刘安门客中的方士编纂而成的一部方术资料汇编,尽管流传下来的文字较少,但从中仍可窥见当时的一些朴素自然科技思想,对我们理解《淮南子》及西汉的方术与科技思想有参考价值。本文对其释名、辑本、成书、流传及其价值作一总账式检讨,以期引起学者注意。  相似文献   
18.
王艮继承并发展了阳明的乐学思想,并将之作为其立言宗旨。一方面他上承阳明"乐是心之本体"以及"常快活便是功夫"的说法,倡导良知本体的自然、活泼、快乐,以及工夫过程之自然、简易之乐。另一方面,他把关注点置于百姓日用之上,通过对安身立本之工夫论的解说,将道德践履与安身相统一,从而使得"乐"之指向不仅包括精神方面的自得、洒落,也包括与此相关的生命存在。由于王艮的"乐学"是在"万物一体之仁"观念下的展开,故而其所言之"乐"最后呈现出一种"独乐"与"众乐"的结合状态,即个人得其"自乐"的过程正是众人得其"众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道德认知图式省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南子》是一部“牢笼天地 ,博极古今”[1 ]的巨著。本文将散见于《淮南子》各篇的关于道德认知理论的零星闪光置于现代道德心理学的视野之内 ,从道德认知的双重建构、人性前提、反应模式和认知途径四个方面 ,初步探讨了《淮南子》赖以建构其道德认知图式的内在理路 ,并阐明了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人性论中儒、道融合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中存在着儒、道两家的人性论,观点之间存在着冲突,但作者通过寻找儒、道人性论中的相通点,试图把两家人性论融合为一体。这些相通点表现在:天人相通;重视心的作用;道家的“真”与儒家的“善”相通于“诚”,“诚”的概念既有“真”义,又有“善”义,体现了儒、道人性论的融合;儒、道都重视人的精神或道德生活,否定或贬斥物欲功利,反对纵欲任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