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8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20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258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1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节俭消费是人类消费伦理的基本准则。与传统节俭消费伦理基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而一味强调人们需要压抑自己的欲望不同,现代节俭消费伦理是一种自由自主的消费观,它是现代人基于生态文明时代对资源合理使用的客观需要和对人的生理需求的科学认识基础上对现代社会消费问题进行深刻反思而提出的理性的适度的文明消费观。在现时代,倡导节俭消费伦理观,积极探讨既节约自然资源又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2.
多数哲学家都同意,规范属性随附于非规范属性。但这一共识却对非自然主义实在论构成了 挑 战:如果规范属性和非规范属性是两类不同的属性,如何解释两者之间的随附关系?T.M.斯 坎伦对此问题提出的解答,要点是区分混合的规范判断和纯粹的规范判断,只有混合的规范 判断所对应的规范事实才随附于相关的非规范事实。斯坎伦不能解释对非自然主义构成挑战 的全局随附,因为他既没有证明纯粹规范事实所具有的形而上学必然性,又无法通过将全局 随附视为概念真理而取消其中的形而上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3.
采用特拉华校园氛围量表、特拉华欺负受害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和广泛性焦虑量表对354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中学生感知的校园氛围与心理弹性在其欺凌受害与内化性问题间的中介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在控制中学生的性别、年级及父母文化水平后,欺凌受害能显著正向预测学生的内化性问题。(2)心理弹性在欺凌受害与内化性问题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中学生感知的校园氛围在欺凌受害以及心理弹性对内化性问题的影响中均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4.
责任消费是联合国确立的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消费者除积极维护消费中的道德权利外,还应自觉承担消费中的道德责任。责任消费理念针对消费主义的弊端而兴起,显示出助推人的全面发展、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进步、生态环境的保护等伦理价值,内含人类美好生活所要求的新型消费模式的方向。应该通过理念阐释、制度安排、宣传教育及消费者行为自觉等多个路径,使责任消费这一"善"的理念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活的善"和广大消费者"个体的美德"。  相似文献   
205.
与现代社会的道德旁观现象类似,《孟子》中的"见牛未见羊"现象揭示出:虽然人皆有不忍之心,但却不是人人皆能将其有所推扩。要解读这一现象,必须撇开孟子性善立场的先入为主,回到齐宣王本人的语境中审视其心理状态的变化过程。总体而言,孟子强调的不忍之心对齐宣王而言主要意味着一种心理平复所带来的道德欲求的满足。这种满足感对应于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乃是一种原始意味的被动道德欲求,而孟子希冀齐宣王具备的却是一种"不谓命"式的君子道德意志。两者在外向推扩方面的动力差别造就了"见牛未见羊"现象的出现。引申而言,促使齐宣王做出行为反应的被动道德欲求更普遍地以一种旨在使行为主体获得道德满足感的消费形式存在。这致使人们往往将道德等同为一种道德消费,并因满足感获得途径的便宜而过高估计了自己践履道德的真实能力。故而每当身临困境时便习惯以一种旁观者的角色介入其中,拒绝或不能担负相应的道德责任,于此就出现了常见的道德旁观现象。因而"推扩"的心理基础或更应被理解为一种不得满足的负疚感,以及由此激发的使他人从中获得解脱的决心,而不能简单架构于恻隐之心的"人皆有之"上。  相似文献   
206.
本研究以338名学前儿童为被试,采用母亲报告法探究了学前儿童睡眠时间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儿童消极情绪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睡眠总时长对儿童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的主效应显著,而睡眠总时长与消极情绪性对儿童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不显著;(2)夜间睡眠比对儿童内化问题行为的主效应显著,对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主效应不显著;夜间睡眠比与消极情绪性对儿童内化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显著,即对高消极情绪性的儿童,夜间睡眠比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其内化问题行为,而对低消极情绪性的儿童,夜间睡眠比对其内化问题行为的预测并不显著;夜间睡眠比与消极情绪性对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7.
2017年Richard H. Thaler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其重要的研究贡献之一是催生并发展了心理账户理论。心理账户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经济管理中的行为异象。文章以消费决策、金融管理决策两大领域的应用研究为外在逻辑, 以心理账户的设立、运算和关闭过程的特点为内在逻辑, 重点探讨了消费决策中的“标签效应”、“预算效应”、“价格幻觉”、“解耦效应”和“效用偏差”; 金融管理决策中的“粘蝇纸效应”、“薪酬感知之谜”、“税收-投资之谜”、“会计信息披露之谜”和“处置效应”十大行为异象。文章进一步提出未来可能的两个研究方向, 一是通过眼动技术和认知神经科学方法揭示心理账户影响行为决策的内在过程及神经机制; 二是将心理账户理论应用于“以小拨大”的行为助推, 助力政府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决策。  相似文献   
208.
谢莹  李纯青  高鹏  刘艺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6):990-1004
研究以直播营销为背景, 引入产生于通讯领域的社会临场感概念, 在文献归纳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探讨直播营销环境下社会临场感的内涵和构成; 之后基于从众消费理论通过行为实验的方法探究直播营销中社会临场感影响线上从众消费的认知机制; 进一步, 根据社会临场感理论探讨自我建构和消费者-主播关系强度在此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最后基于社会助长理论, 利用神经科学方法客观性和“过程测量”的优势探索直播营销中社会临场感影响线上从众的情感机制。研究将揭示社会临场感影响线上从众消费行为的机理, 为直播播主和电商卖家提供指导的同时, 帮助消费者了解自我, 以做出更理性的消费决策。  相似文献   
209.
摘 要:对531名青少年进行为期五个月的追踪,运用交叉滞后回归分析考察积极、沮丧、生气三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问题行为、抑郁和生活满意度)间的相互影响。结果:T1积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不能预测T2问题行为、抑郁和生活满意度;T1沮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显著预测T2抑郁水平;T1生活满意度和抑郁显著预测T2生气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结论:高沮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能保护青少年处于“低抑郁状态”,而生气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更容易受到个体生活满意度和抑郁水平的影响,是青少年处于不良心理状态下的易感效能。  相似文献   
210.
马皑  宋业臻 《心理科学》2019,(2):506-511
摘 要 当代心理学由于“本体与方法”的割裂形成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双峰对峙的局面,科学心理学受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而难以直面人性关怀问题;以人文心理学为研究传统的心理传记学,通过对悬疑性问题的逐层解读,直面人类心理动力系统,从而能够直面人性关怀问题。为进一步促进心理传记学的发展,对当前心理传记研究的资料筛选、研究模式、理论运用改进,以期研究者能够更好地通过史料分析进入传主生命事件的历史现场,对传主生命历程进行恰当的理论解释,从而进一步激发中国本土心理传记学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