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王祯  杨丽娴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7):1264-1271
刻板印象提升指个体意识到外群体具有消极刻板印象, 而产生与受诋毁的外群体向下的社会比较, 以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感和动机, 进而提高表现; 刻板印象促进是积极刻板印象被激活后的积极结果, 指当个体处在他们的积极刻板印象身份被激活的情境中, 表现上升的一种现象。在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概念论述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调节变量和结果影响这两种联系, 并从相关概念、被试要求和心理机制这三方面论述了这两者的区别。最后, 指出未来研究应加强对二者的关注, 消除其在概念上的混淆, 开展相关心理与神经机制的研究, 以及结合刻板印象阻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2.
以3353名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青少年消极情感的特点,并进一步检验了不同依恋类型对青少年消极情感的独特效应、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与消极情感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二者对消极情感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消极情感水平总体上呈现从初一到高二逐渐上升的趋势,且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2)同伴与父子依恋对消极情感的独特效应显著,但母子依恋的独特效应不显著,且同伴依恋在消极情感中的独特效应显著高于父子与母子依恋;3)同伴依恋部分中介父子依恋与消极情感、完全中介母子依恋与消极情感的联系,同时,父子与母子依恋又调节同伴依恋对消极情感的影响,表现为同伴依恋对消极情感的预测在高亲子依恋个体中更显著。因而,依恋对消极情感的作用机制中,间接效应模型与交互作用模型同时成立,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73.
本对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消极心理现象进行了剖析,分析农民工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特殊社会背景下,农民工的心理逐渐产生了仇视憎恶,保守自卑,游离飘忽,反叛叛逆等特征,这一系列消极心理现象促使农民工与城市的隔离,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74.
责任归因、幸灾乐祸与帮助意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具体探讨在他人出现不幸时,作为同学、同伴等的归因、责任推断、幸灾乐祸情感反应程度以及想不想提供帮助的程度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内部归因对责任推断具有显著预测作用;消极情感对同情和幸灾乐祸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责任程度与幸灾乐祸关系密切;幸灾乐祸和同情对帮助意愿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5.
秦曼  郑涌 《心理科学进展》2009,17(6):1316-1326
心理治疗消极后果是指由于心理治疗本身直接导致的来访者病情恶化。消极后果表现形式多样,对其测量应全面而仔细确证。消极后果的影响因素众多,包括来访者中有人格病理诊断、人际功能障碍、他评病情严重、对治疗期望不正确和动机低下;治疗师缺乏共情、对来访者出现负性反移情、低估来访者病情和错误使用治疗技术;潜在有害疗法。对其预防包括治疗前对治疗师和疗法进行规范和治疗中采用聚焦来访者的研究减少消极后果发生率。最后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测量、研究单位选择和伦理等难题,未来研究应全面呈现研究数据、采用RCT研究确定消极后果发生率、用交互作用研究模式寻找消极后果影响因素以及对中介变量的研究探询消极后果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76.
<正>崇俭戒奢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佛教的重要思想内涵。加强道风建设,倡导崇俭戒奢,是新时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推动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必然要求。下面从因果理论与惜福观念、缘起理论与无我思想、清规戒律、感恩与报恩思想、菩萨思想与奉献精神五个方面,试对佛教崇俭戒奢的思想观念及其实践进行探析。第一,因果理论与惜福观念。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77.
多巴胺活性与攻击相关的脑功能活动呈倒U型关系。本研究对1044名汉族青少年(初次测评时M age=13.32±0.49岁,50.2%女生)的攻击行为进行间隔一年的两次测评,采用多基因累积分范式考察多巴胺系统的多基因功能积分与青少年攻击行为间的关系以及母亲消极教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多巴胺系统多基因累积分二次项与母亲消极教养交互影响两个时间点的青少年攻击行为:在较高母亲消极教养条件下,携带较多或较少低多巴胺活性相关等位基因的青少年表现出高水平的攻击行为,呈U型关系;在较低母亲消极教养条件下,多基因累积分二次项与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关系不显著。本研究为多巴胺系统基因的联合效应与母亲消极教养调节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基因作用机制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78.
主观幸福感概述   总被引:66,自引:0,他引:66  
研究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all-being,SWB)有助于认识和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本文旨在介绍SWB的概念及有关的理论,重点探索属于主观范畴的人格因素(外向性(E)、神经质(N)、开放性(O)、有爱心(A)、认真(C)),及属于客观范畴的生活事件(社会关系、收入、健康状况)对SWB的影响.  相似文献   
79.
应"宗教文化论坛"邀请,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客座教授黎志添先生于2012年8月24日下午在文科楼做了题为"广州府道教庙宇碑刻研究"的报告。黎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系主任与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六朝道教史、道教炼度科仪、广东道教史、香港正一及全真道教科仪等方面的研究。讲座中,黎志添教授围绕自己做广州道教庙宇碑刻研究的方法、内容和成果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0.
任俊  黄璐  张振新 《心理学报》2012,44(10):1339-1348
虽然前人已有不少研究发现冥想具有减少个体焦虑、缓解抑郁水平等功能,并且也已经揭示了冥想促进情绪调节能力的认知神经科学机理,但对于冥想会怎样调制人们对于外部施加的正、负性情绪刺激(图片)的情绪反应尚不清楚,冥想究竟会使人们对外部施加的情绪刺激的敏感性增强还是减弱?如果冥想能够调节和缓解人们的情绪反应的话,那么,这种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即对正性或负性情绪刺激能产生具有不同效价方向的调节作用)还是“单向的”(即对正性或负性情绪刺激产生具有相同效价方向的调节作用)?为了检验和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以无冥想(或相关)经验的大学生为被试,通过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的实验设计,考察了冥想训练能否影响被试对于正、负性情绪图片的情绪唤起.62名大学生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每组31人),实验组参与连续5天、每天20 min的冥想练习,控制组在此期间的控制任务为通常的闭眼休息.结果显示:冥想组在练习过程中的脑α波指数显著升高;与控制组相比,冥想组被试对消极图片的效价评定值显著改善,这表明冥想降低了被试对负性情绪图片的情绪反应,研究还发现了冥想降低被试对正性情绪图片的积极评价倾向,从而证明对外部施加的正、负性情绪刺激而言,冥想训练的调制作用是使人们的情绪反应趋于平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