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儿童2岁时的不顺从对4~11岁间社会适应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实验室观察、母亲报告和教师报告,对138名随机抽取的北京市2岁儿童进行追踪,考察2岁时的不顺从行为对4岁、7岁和11岁时社会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2岁时的消极不顺从行为可正向预测7岁时母亲报告的外显问题行为、教师报告的攻击性-学习问题和11岁时母亲报告的学习问题。(2)2岁时的拒绝/协商行为可正向预测4岁时母亲报告的多动。(3)2岁时的反抗行为可正向预测11岁时教师报告的内隐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82.
本研究从贵州、江苏等十个地区选取4500名四年级以上的小学生和初中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自我概念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及网络消极体验和学校类型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自我概念对能够负向预测网络成瘾,重点学校学生的网瘾得分高于非重点学校学生;(2)网络消极体验、学校类型都会影响自我概念的作用。结论:重点学校通过自我概念能够稳定预测网瘾,非重点学校则需考虑网络消极体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青少年网瘾干预及学校环境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3.
万文 《世界宗教文化》2015,(3):61-74,158
中国非信徒与宗教信徒之间以及不同类别的宗教徒之间的社会关系,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型态之一。本文以地位感知和合法性表征为基础,尝试把偏差地图模型修正为心态地图模型。论文采用恐惧管理论的典范实验程序,通过牙痛启动和死亡显著性启动,以探究当代中国非信徒和基督徒大学生样本作为评价主体在世俗语境和死亡启动语境中心态地图的异同。论文发现存在显著的评价主体的内群偏好效应,非线形的死亡启动效应和中国不同宗教群体作为评价对象上的分化效应。论文期望为宗教对话、宗教宽容和宗教治理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84.
研究目的是探讨基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并探讨影响二者关系的研究特征.纳入元分析86篇原始研究,产生了89个独立样本,样本总量为32948.结果显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与主观幸福感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之间呈中等程度的显著负相关.二者之间的相关受被试群体类型的调节,即在不同被试群体中二者的相关大小不同.  相似文献   
185.
六神有主     
我有位朋友,棋下得很棒,与人交手,鲜有败绩。一次,友人向其讨教赢棋秘诀,朋友说,弈棋,对交手双方来说,棋艺固然重要,但比棋艺更重要的当是拥有一颗平常心。赛场上常不乏这样的事例,有的人棋艺很不错,惜乎背上了喜赢怕输的包袱,心态一失衡,误招昏招自然迭出,  相似文献   
186.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个时期,而是一种心态。青春的本质不是粉面桃腮、朱唇红艳,而是坚强的意志、勇敢的精神、饱满的情绪和顽强的拼搏。一次采访中,刘晓庆澄清自己的“年纪”问题时说,  相似文献   
187.
不能容忍美丽的事物有所缺撼,这是人的一种普遍的心态。对许多人来说,追求尽善尽美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从未想过,正是这种似乎无关紧要的态度,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8.
“谢谢!”“好吧!”是需要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两个词。瑞典政治家、哲学家达格·哈马舍尔德说:“对于一切已经存在的,说声‘谢谢’,对于一切将要发生的,说声‘好吧’。”“这很重要,它不仅能规范我们的日常行为,而且能培养我们的良好心态。”  相似文献   
189.
《学海》2014,(5):143-151
嫉妒是在两方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而产生的。关于嫉妒与不平等的理论多从被嫉妒方"不应得"的强势和嫉妒一方"得不到的"弱势两方面进行讨论,本文则着重考虑了影响嫉妒的多元因素,以及"不应得"的强势与"得不到的"弱势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这一思路下,将不同社会背景下对平等的期待、强势和弱势地位的是否应得、自身的无力感以及与他人比较所得的被剥夺感都纳入分析框架,并称之为"感知的不平等"。从1980年代盛行的对"红眼病"的讨论到2000年出现的"仇富心态"再到2013年出现的"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不均等累积都使人们对待财富的态度、他人及自身的优劣势的理解在过去的三十几年内-至少在话语层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对《人民日报》和《经济日报》刊登的有关眼红和仇富报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阐释针对嫉妒的官方话语如何通过批判"眼红"和"仇富"来影响不平等的感知、认知和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190.
宗教体验及其神经基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体验是人在宗教活动中的心态或体悟及伴随的情感体验,它是一个过程.其神经基础的研究表明,宗教体验过程中大脑的某些特定区域被激活.这些研究表明宗教体验与认知和情绪有关,在一定程度上与早期有关宗教体验实质的结论吻合,但这并不表明大脑中存在"上帝脑区".该文简要介绍了宗教体验的概念、神经基础的一些研究,并对该领域内的一些问题做出了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