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5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4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邓小平的政策思想具有浓厚的伦理意蕴,即认识出发点和伦理出发点的统一;集体功利与个人功利的统一;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实践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邶风·谷风》中的"宴尔新昏,如兄如弟"一句,表明在《诗经》时代,兄弟亲密乃属社会共识,并且兄弟亲密程度在夫妇之上,这在《小雅·常棣》一诗中可以得到印证。究其原因,乃在于兄弟关系属天伦,夫妇关系属人伦,人伦不及天伦亲厚。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的伦理教化意义上讲,有一个从强调兄弟相亲的"亲亲"到强调尊卑等级的"尊尊"的嬗递过程,其背景在于战国晚期以来德性伦理向政治伦理的转换。  相似文献   
13.
吴恩平 《天风》2004,(8):50-51
今年春夏之交的五月五日,阳光柔和气候宜人。笔者应邀来到温岭水乡泽国镇的一所教堂,主领一对青年婚礼,这是我有生以来所经历的第一次特殊的婚礼。婚礼充满了主的恩典,充满了人世间的真诚之爱。使我很受感动,获益匪浅。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出席婚礼的每一位主内弟兄姊妹以及来  相似文献   
14.
刘静  卢雄勇 《学海》2012,(3):212-216
江苏,特别是苏南、苏中是典型的水乡,因而江苏人形成了以自强进取、包容开放、灵动精巧、柔韧守秩等为特征的水文化,为苏商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交通便利和精神支撑。在水文化的影响下,苏商在长期经营中形成了尚德诚信、爱国济民、重工重技、稳健灵活等商业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畸形状况是,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从个人到社会的行为机制几乎全部交付利益驱动,由此造成从信仰到底线伦理的严重危机。审美与艺术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上述格局。现在的任务是,审美与艺术首先需回归本位,即作为民族与人类精神文明的感性机制陶冶人性。中国美学的引导首先是经由审美范式激活传统审美经验,使之进入现代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并成为提升之一维。因此,重要的不是仅仅研究传统范畴与理论,而是结合审美事件、人物与风俗的个案序列进行诠释,并转化为艺术。因此,古文、唐诗、宋词、元曲  相似文献   
16.
皮浪怀疑主义是对晚期希腊哲学的独特总结,在把伦理学作为理论归宿的晚期希腊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旨在追求人生的幸福,并探索出一条求得心灵宁静的独特途径——悬搁判断.  相似文献   
17.
"伦理"是中国文化最具标识性的基本话语之一,既不能与"道德"循环互释,也不能与"ethic"直接对话,否则将导致意义肢解甚至文化殖民,必须在话语体系及其辩证运动中才能倾听到其文化脉动."伦理"话语是由"伦"—"理"—居"伦"由"理"—伦理世界四要素构成的话语体系."伦"是"国—家"文明的特殊话语,是具有终极关怀意义、世俗而超越的伦理实体."理"是"伦"之"理",它不是西方式的认知理性,而是中国式的良知理性;在文化形态上,它不是理性主义,也不是情感主义,而是中国式的情理主义."居'伦'由'理'"是"伦"—"理"关系的文化原理和文化规律,其要义是从"伦"的家园出发,行"理"之达道."伦理世界"既是由"伦理"话语及其传统所创造的一种特殊世界观即"伦理世界观",也是其追求的终极理想."伦理"话语及其体系,携带特殊的中国文化密码,体现中国文化的特殊精神气质,也具有特殊的文明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生涯适应力与择业焦虑的关系及内部的认知加工过程。采用点探测范式测量注意偏向,问卷法调查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归因和择业焦虑。结果发现:(1)生涯适应力既能直接负向预测择业焦虑,又能通过积极事件归因方式、及注意偏向和积极事件归因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择业焦虑。(2)在生涯适应力与择业焦虑的关系中受到消极事件归因方式的调节作用:只有消极事件积极归因时,生涯适应力才会影响择业焦虑。研究结果揭示了择业焦虑的内部作用过程,丰富了生涯适应力通过注意偏向和积极事件归因方式影响择业焦虑的解释视角,为通过归因和注意偏向的调整缓解不同生涯适应力个体择业焦虑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单渭祥 《天风》2021,(1):32-34
[前言] 宗教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是社会的一支巨大力量."宗教和谙"是多年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切的一件大事,也是与宗教本身健康相关的大问题.宗教和谐包括宗教与社会、宗教与不同宗教之间的和谐以及同一宗教内不同教派或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全球伦理"和"宗教对话"的揭导者孔汉思(Hans Küng)曾说:"没有宗教间的...  相似文献   
20.
对伦理道德秩序的维护乃儒学之要务,所以即使在“自由意志”词汇缺席的情况下,儒家也必须明确何为恶之根源,以说明判定究责对象时的根据与标准。新儒家以气质论人之恶的成因,但是该诠释路径会使决定性因素从人自身转移到外在影响力上,导致责任主体认定的困难。在此诠释路径中,人的善恶形态被困于儒学本心良知的伦理道德规范性含义里。孟子本心良知说中存在一类通过自我取舍而形成的恶的主体,这类恶的主体所据并非本心良知具有的知善规范性,而是以能力层面能善的普遍性作为其产生的逻辑基础。从心性上溯源恶才能突破本心良知在知善的规定性上对恶之于人的属己性的遮蔽,以此明确善与恶皆是人自己的善恶,如此伦理究责才不会陷入主体判定的困难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