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视觉是通过视觉器官——眼睛来接受一定波长的外来光波刺激,经过视觉神经和大脑进行编码加工和分析处理后所获得的直观感觉,视觉本身包含了外来光刺激和视觉结构综合两个部分。人所感知的外界信息有百分之九十五来自视觉,视觉在人们的信息获得中占有核心位置,这也是视觉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22.
黄侃 《哲学动态》2012,(7):98-104
认知主义(cognitivisim)曾一度成为20世纪50年代起统治着心理学、语言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核心范式。70年代后期,认知科学的兴起、发展和演变,尤其是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在发展中遇到的挑战,促使研究者开始反思认知主义范式是否需要被取代。在所有替代性方案中,具身认  相似文献   
123.
关于时间,我们有太多的疑问,比如过去的事情就不再有了吗?未来是不可预期的吗?现在存在吗?时光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吗?什么是永恒?它与时间的关系如何?本文以藏传佛教大圆满传统的龙清巴和西方现象学派的海德格尔为例讨论时间的经验。他们都没有去构想永恒的生命,而是深入到时间流逝的现象和经验之中,揭示了一个全新的时间维度,即所谓第四时间或时间的第四维度。本文首先介绍大圆满传统中处理时间经验的一种修行,然后分析龙清巴的四时概念及其在佛教史上的意义,接着讨论海德格尔的四维时间概念,以及其追随者对这一概念的进一步讨论。最后在结论中,我将简单说明四维时间在这两个传统中的同异点,并探讨其相似点后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24.
一般地认为,宗教所处理的首先和主要是作为个体的人与天主之间的关系,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这点似乎没有什么好疑问的。无论如何,宗教不会首先和主要处理世界与天主的关系,因为新近的哲学学说都告诉我们,在人之外谈论世界没有意义,世界总是“生活的世界”(胡塞尔),人的存在是世界意义得以出现的视野(海德格尔),语言是所有实在的地基(语言哲学);宗教更不会首先和主要处理动物与天主的关系,因为宗教所宣扬的拯救是关于人的拯救,只有作为自由的人才需要拯救和可能得救;宗教当然也不太可能首先和主要处理其他的什么,如天使与天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5.
成官泯 《世界哲学》2009,(6):122-126
希腊或西方文化是我们的他者,我们要完整地认识自我,必然也要认识这个他者。但研究希腊哲学的必要性也许还在于:即便仅仅为了认识我们自身的传统也必须研究希腊哲学。一百多年来,对西方认识的浅见支配了我们对自身传统的认识,所以,为真正认识自身传统,我们竟然首先需要真正认识西方。海德格尔和施特劳斯深入思考了中西方之间这种真正认识的可能性与限度,我们今天立志研究希腊哲学,就是为了未来中西之间可能(或不可能)的在根源之处的交会。  相似文献   
126.
该文是对海德格尔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解读工作的一个简述。文章首先简述了海德格尔解读《精神现象学》的三次尝试及其相关文献情况;其次分析了海德格尔之《精神现象学》解读中所致力考察过的三个要点,这三个要点都是从《精神现象学》一书标题之变更出发而引伸出的重大问题;最后,文章提示了进一步解读的三个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27.
1947年马尔库塞访德期间拜访了自己的昔日导师,并在回美国后不顾友人劝阻给身陷困境的海德格尔寄去了一个包裹。收到包裹后,海德格尔把其中的东西全部分给了从前的学生,自己却丝毫未动。这中间透出几分蹊跷。包裹寄发前后的三封通信,对此事的来龙去脉有所交待。于是,“一个包裹三封信”便引出了20世纪哲学史上一段令人深思的公案。  相似文献   
128.
根据晚期海德格尔的核心观点,西方形而上学的本质在于存在论—神学的二重性进路,这种进路表明形而上学乃是本真的虚无主义,并且塑造了西方历史的虚无主义形态,即以技术方式组织一切活动领域。而当前的时代作为形而上学的终结阶段,亦即其蕴含的的可能性正在充分实现的时代,也预示着有机会走向存在历史的另一开端。但是,面对我们中国人身处缺乏形而上学之源头但又承受着其当前后果的两难境地,当代中国哲学发展方式在策略选择上既要深入研究形而上学,又要努力从我们自身的典籍文化传统与现实日常生活中提炼、发掘出能够交流和理解而又具有实质内涵的概念、范畴与叙述框架,从而为历史时代和生存命运的转化积蓄力量、准备道路。  相似文献   
129.
论海德格尔思想主导词Ereign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思想及其主导词Ereignis中存在着一个“显现、看、知”三者共属一体的基本结构,其中“看”居于关联“显现”与“知”的核心位置。这种结构既是由他的“实际生活经验”的“显示形式”的现象学方法决定的,也源于他对希腊人之存在经验的洞察:在西方形而上学的开端处,存在以一种存在与存在者相区分的二重性的方式运作着。因而,在阐释Ereignis时,海德格尔几乎处处都在强调这个词中固有的“看”的因素。但这里的“看”应做广义的解释,它可以对应贯穿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的一个重要词语Vernehmen(有“审听”、“颖悟”、“觉知”等多种译法),意为“对存在的领会”。这种意义上的“看”标志着Ereignis中与“存在”互相“共属”的“人”的一维,它既关涉作为Ereignen的“成”(或“有”、“在”)之“如何”,也划定了“成”(或“有”、“在”)的界限。关注“如何”是现象学的重要特征,强调“界限”则是海德格尔现象学的重要特征——有限性思想。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Er—eignis才配称作作为现象学家的海德格尔的思想主导词。基于此,笔者建议将Ereignis译为“会成”或“自会成”,这里的“会”既是“看”又是“领会”。  相似文献   
130.
海德格尔三卷黑皮本《思考》和两卷《说明》(第94-98卷)已经可以看出,海德格尔试图在其犹太老师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他自己所理解的犹太思维方式之间寻找和建立某种根本联系。而这也意味着,他试图将胡塞尔的思想贬低为一种仅仅代表了某个低劣的或邪恶的"种族"之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果的东西。他最终未能完成他的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