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1.
"伦理学"已经知识化、学科化了。"搁置伦理学"就是返回知识学科出现之前古希腊哲人的"认识你自己",这是公共思想感情问题出场之前的"我自己"的问题。海德格尔说它是"存在者"之前的存在或此在的问题,也是"主体间性"出现之前的亲自性问题,它导致"我在出神",这就是原样的思想,它揭示了私密的自由或个人道德权利才是伦理学的基石,而"人道主义"之说,用高度形式化了的概念,抽空了伦理学的实质内容,导致道德土壤的贫瘠。  相似文献   
112.
庄子和海德格尔都认为自由的生存是以理想和意志对抗现实不合理现象的生存.自然界是人类最原始的栖居场所,人是自然界的延伸,人应该尊重、亲近自然,并且葆有从自然界延伸而来的真实本性.现代社会人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海德格尔扬弃了西方近代以来“审美救世”的观点,指出艺术精神正在被审美泛化“扼杀”.庄子虽没有“艺术终结”的困惑,但他也认为矫饰的艺术无法安顿人类的身心.然而,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安顿人类身心的方式仍然具有引导人类达到自由生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3.
那薇 《中国哲学史》2003,(2):114-121
海德格尔一生中不断变换术语去解释主客体尚未分离对立的混然状态。按照他的解释存在不是什么 ,而是此在把自己交托、敞开、出离到存在者中去的那种境域、牵扯和关联。一切存在者包括人在内只有在澄明之境才能作为存在者显现出来 ,获得本质。作为万物本原和基础的道家的道不是一个在时间上先于万物的绝对实体 ,也不是在空间上隐藏在万物背后的现成的东西。道不是能够脱离素朴之心运作和参与的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天地万物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 ,而是天地万物作为自身存在的本然状态。道是素朴之心与万物本然相融相契的状态 ,是至人、圣人、神人以无知无欲之心与天地共运形成的境域 ,是圣人的心毫无阻碍地 ,不偏执于一事一物完全地敞开 ,也就是说至人、神人、圣人心灵的运作敞开了万物按其本然面目契入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4.
关于时间,我们有太多的疑问,比如过去的事情就不再有了吗?未来是不可预期的吗?现在存在吗?时光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吗?什么是永恒?它与时间的关系如何?本文以藏传佛教大圆满传统的龙清巴和西方现象学派的海德格尔为例讨论时间的经验。他们都没有去构想永恒的生命,而是深入到时间流逝的现象和经验之中,揭示了一个全新的时间维度,即所谓第四时间或时间的第四维度。本文首先介绍大圆满传统中处理时间经验的一种修行,然后分析龙清巴的四时概念及其在佛教史上的意义,接着讨论海德格尔的四维时间概念,以及其追随者对这一概念的进一步讨论。最后在结论中,我将简单说明四维时间在这两个传统中的同异点,并探讨其相似点后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15.
一般地认为,宗教所处理的首先和主要是作为个体的人与天主之间的关系,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这点似乎没有什么好疑问的。无论如何,宗教不会首先和主要处理世界与天主的关系,因为新近的哲学学说都告诉我们,在人之外谈论世界没有意义,世界总是“生活的世界”(胡塞尔),人的存在是世界意义得以出现的视野(海德格尔),语言是所有实在的地基(语言哲学);宗教更不会首先和主要处理动物与天主的关系,因为宗教所宣扬的拯救是关于人的拯救,只有作为自由的人才需要拯救和可能得救;宗教当然也不太可能首先和主要处理其他的什么,如天使与天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6.
海德格尔毕生的思想与上帝/神性难解难分。在后期重要著作《哲学论稿》中,海德格尔形成了对其后期思想具有规定作用的“存在/存有历史”观,以及以“本有”(Ereignis)为核心词语的后哲学之思。而在“存在/存有历史”思想的最后一个“关节”即“最后的上帝”一节中,海德格尔形成了与“本有”相关的神性之思,后者不同于传统神学——我们愿意称之为后神学的神思。  相似文献   
117.
一、问题的提出在第20届德国哲学大会上,大会主席阿贝尔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创造性’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关键词和主旋律,成为现代科技、经济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范畴。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创造性问题似乎从来没有进入哲学的基本假设中。(参见王国豫,第4页)在阿贝尔看来,这是一个带有摧毁性甚至毁灭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8.
西方的人本主义美学家对个体生存困境的审美救赎,基本上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审美乌托邦的色彩。然而,相比海德格尔在诗意的追寻中向古希腊的回归,马尔库塞乌托邦终结论具有明显地向未来可能性探索的理论勇气。造成他们这种明显的理论差异的原因是:马尔库塞的乌托邦思想既贯通整个人本主义美学家的浪漫主义气息,又沾染了德国美学家的气质,更关键的是,他的理论生成的社会语境决定了其美学思想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119.
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法国哲学的主导思潮是现象学,但明显围绕实存主义(l existentialisme)而展开,身体和实存是其最核心的概念。列维纳斯尽管与实存论现象学家有很大的分歧,但他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并没有绕开这两个概念,这在《从实存到实存者》和《时间与他者》等著作中,在《存在论是基础的吗?》等论文中都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在《整体与  相似文献   
120.
海德格尔三卷黑皮本《思考》和两卷《说明》(第94-98卷)已经可以看出,海德格尔试图在其犹太老师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他自己所理解的犹太思维方式之间寻找和建立某种根本联系。而这也意味着,他试图将胡塞尔的思想贬低为一种仅仅代表了某个低劣的或邪恶的"种族"之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果的东西。他最终未能完成他的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