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0篇
  18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以“逻辑在先说”诠释朱熹哲学中的“理气先后”问题获得了学界的广泛认同,但是“逻辑在先”的涵义尚有待澄清。“有是理便有是气”这一论述事实上构成了朱熹哲学中“理先气后”的实质内涵,其中包含了本体与实存、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气的实有性蕴含在理的实有性之中,理具有自我实现为实存的必然倾向,这是理之所以为“实理”的原因。理作为事物的本质可能性与实存事物的现实性之间同样具有辩证关联,现实性蕴含了可能性,同时真实的可能性应当通过人的能动作为在现实性中获得实现。  相似文献   
72.
清朝经学家唐鉴在谈到王夫之的学术思想时曾说过:“其为学也,由关而洛而闽,力诋殊途、归宿正轨、……先生之学宗程、朱于是可见矣。”(《清学案小识》)此语虽并不全面,但却从一个方面道出了王夫之哲学与张载哲学及朱熹哲学的学术渊源关系。这就是:王夫之哲学虽是在继承、发展张载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然王夫之所以能继承、发展张载的哲学思想,把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推向最高峰,则与朱熹哲学在其中所起的中间环节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3.
《易纬·乾凿度》作为汉代《易纬》之中的首篇,集中反映了《易纬》往解与诠释《周易》的精神:一方面,其在卦气、爻辰等注《易》体例上展现着时代的痕迹;另一方面,其又有着丰富的自身特色,特别是其卦气之说对于孟、京的发挥,爻辰之说对于泰、否两卦的处理,都有着很好的研究价值.同时,通过解读《易纬》的文字,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西汉易学,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4.
卦气说是汉代易学家在融旧铸新的哲学诠释学进路下所显发的基本学说。此说始彰于孟喜,大显于焦赣、京房,深化于《易纬》,发皇于马融、荀爽、郑玄诸人,达其极致于虞翻,透显着相关易学家独特的总体宇宙关怀和终极人文关切,昭示着汉代儒者本天道以立人道、法天道以开人文的基本社会人生理念,也部分地反映出神学的人文化与人文的神学化这双重并行而互补的学术文化过程在该时代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75.
秦晋楠 《哲学研究》2021,(12):62-69
冯友兰先生在《新理学》中通过区分两种"买特",提出了与传统理学的气完全不同的真元之气。真元之气不同于科学的、唯物论的物质,也不同于柏拉图哲学和新实在论中所讲的殊相,它与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原始质料更为相似。真元之气的提出与冯友兰对维也纳学派的回应有关,冯友兰强调真元之气是一个逻辑概念,需要用思才能得到,但是它也不是一个纯粹主观的观念。从真元之气指示出纯粹的存在这个角度看,它与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实体也有相似性。如果说朱熹所讲的理气范畴下的气已经实现了一次抽象的话,冯友兰的真元之气相对于朱熹所讲的气则是更进一步的抽象。从这个意义上说,真元之气这个概念是新理学对传统理学的"接着讲"。  相似文献   
76.
77.
大雄宝殿     
英雄气概是一个学佛者应有的气度,这种气度会让你心生气节与大度能容。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我的师父说:“真正的自在者,要用提起,不用放下。”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楼那在遇到杀他的外道时说:“杀我可以,舌头留下来。”这是一种气概,富楼那就是死也要说法,他一生都在说法,以法布施。这是何等的气魄!  相似文献   
78.
李存山 《哲学研究》2012,(3):38-48,127
<正>中国古代的气论思想内容非常广泛,我曾将其概括为"一气涵五理",即"气"概念中包含着哲理、物理、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参见李存山,2006年)从气论在哲理上的意义而言,它是中国哲学自然观的主要形态。因为中国哲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或"推天道以明人事",所以气论与儒家的仁学、道家的道论等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基本倾向或特质。本文就此而  相似文献   
79.
张捷 《中国哲学史》2012,(1):98-105
山鹿素行是日本江戸时代初期的儒学者,兵法家,古学派的先驱,山鹿派兵法的开祖。早年即接触朱子学,青年时代潜心研究,并节选、抄录、出版朱子著作,中年开始怀疑并著书批判朱子学,主张古学。因此罹笔祸而被幕府流放。流放期间重新审视日本历史,认为本国文化优于他国,尚武的传统万世一系,主张日本中朝主义。本文的焦点将集中于山鹿素行与朱子学的渊源及其朱子批判始末,浅析其批判理由,并探寻山鹿学与朱子学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80.
陈来 《哲学研究》2022,(1):41-51+126
随着“气质之性”说的确立,“气”的观念成为朱子晚年讨论已发未发问题时的一个要素。文章从黄榦论性时所引述朱子“气不用事”的思想出发,梳理分析明清朱子学和朝鲜性理学中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对于朱子学中所说的“未发”,如果从性去理解可称为主性派,从心去理解则是主心派。主性派中,又可细分为主“天地之性”说和主“气质之性”说。主心派中,又可细分为“未发为中”说和“未发不中”说。通过这些不同理解,可见有的问题朱子本人虽论述较少,但却成为后世朱子学者的重要讨论对象。正是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形成了朱子学内部的不同观点或派别,这一过程也使得朱子哲学体系中的各种逻辑可能性得以渐次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