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5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奔流的金沙江畔,有一片小小的沃土,春雨画,春风描,绘出一幅春光谱!啊,这就是我们的二中,这就是我们的归属……”每当节日或集体活动时,在校园上空,时常会听到这清越、温馨、催人奋进的攀枝花市二中校歌。  相似文献   
62.
在时间跨度长达15年的艺术考察期内,对中国最顶级美展的国画获奖作品进行阳光下的"挑刺",从而毫不留情地指出国画创作之躁乱态势与迷惘前景,是本文之初衷与价值所在。尽量避免使用过激言词、尽量使用鸟瞰和局外心态,是本文之行文准则。  相似文献   
63.
中国水彩画本来就是一个集东西方绘画于一体,熔各画种之长于一炉的综合体,发展空间大,邻居关系好,天生一个很好的生存环境,这正是它发展的优势,我们没必要也不应该往纯上苛求。今天,不同的画法、不同的材质都应允许运用。在一本《美国水彩技法》的书中,把丙烯画、树胶和酪蛋白画都列为水彩画。在中国这些画种也有人画,特别是丙烯画已相当的普及,但按我国目前画展的画种分类法,它是无门可入,都是悄悄进入画展的,好在大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有如林风眠先生开先河的直接运用中国绘画材料、工具画出的水粉水彩画,如今不少画家也追求这样的品味。中国水彩画应该公开接纳各种流派并平等相待,促使各画派奇花竞放。  相似文献   
64.
张锐 《美与时代》2023,(5):58-60
中国画既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与艺术体现。以中国画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简要论述中国画创作中的笔墨观,重点从骨法用笔、笔墨线条、留白、主客观融合、意境营造五大方面阐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中国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现代发展中面临着笔墨精神溃散的现实困境,唯有扎根民族土壤,坚持民族寻根,弘扬与传承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对中国画传统笔墨技法进行传承与创新,才能推动中国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5.
学习传统是为了能够传承、发扬传统,并在掌握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与创造。山、石、水、云是中国山水画中经常出现的要素,着重选取山水画中的山石画法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66.
通过诱发正向情绪来初步探索情绪作为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对自我意识的考察主要是运用改造的WAI技法,对20名大学生的WAI反应作了多角度的内容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中的学校人际因素最易受积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田力  赵岚 《中国道教》2012,(4):33-37
20世纪大画家张大千是当代中国最耀眼的艺术家之一,以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传奇的人生经历屹立于中西画坛。他的作品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审美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泼墨、泼彩的新技法,开拓了中国画的意境、风格。张大千是一个视野开阔、知识全面、传统功力深厚的画家,他自身的艺术修养与美学素养是其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8.
明清时期的仕女画兴盛,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是一个新的高潮。这一时期的仕女画在内容、形式、审美情趣、笔墨技法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时代和艺术特点。本文拟对这一时期仕女画的艺术特点及其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9.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彩画创作紧跟改革开放步伐,有了重大突破,水彩画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水彩画创作,使水彩画创作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以水彩画多元化的形式语言为切入点,分析当代水彩画多元化的表现技法,探讨当代水彩画多元化的具体表现,以期促进我国水彩画创作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0.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中国画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新材料的特性是画家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容忽视的,为了使作品达到更加生动的效果,在创作中画家会选择新材料,再配合相应的特殊技法,与主题和内容巧妙地融合成一体。运用个案研究法,以作品《轮回》为例,结合创作实践,来研究中国画中新材料和特殊技法的运用。在学习领会传统技法的同时,大胆创新,努力寻找新的绘画语言来表现不同的时代精神,满足当下新的审美需求。研究中国画的新材料和特殊技法的运用,能提升画家对绘画作品的认识,为当代中国画的革新提供一种走向新绘画形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