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研究以老年抑郁量表、自评抑郁量表和汉密顿抑郁量表为工具筛选出老年抑郁个体和老年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线索化范式,以及分离的情绪Stroop范式考察了刺激呈现时间、线索呈现条件对老年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影响,并探讨了老年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发生阶段。研究结果表明:(1)在空间线索任务中,当刺激呈现时间为250ms或500ms时,老年抑郁组与老年正常组的返回抑制效应在各种情绪刺激下均无显著差异(P>0.05),即老年抑郁个体没有呈现出对任何情绪刺激类型的注意偏向现象;当刺激呈现时间为750ms或1000ms时,老年抑郁组的返回抑制效应在不同情绪刺激条件下差异显著,F(2, 66)=3.22,P=0.046,而老年正常组则不存在返回抑制效应在情绪刺激类型上的差异(P>0.05),提示老年抑郁组对不同情绪类型的刺激注意返回抑制能力不同;进一步检验得知:返回抑制效应在悲伤条件下,存在组间差异,分别是F(1, 33)=10.03,P=0.003;F(1, 33)=18.21,P=0.000,即老年抑郁组的返回抑制效应弱于老年正常组。(2)在Stroop实验中,老年抑郁组在单中性、双中性与单悲伤面孔、中性悲伤面孔、双悲伤面孔线索类型下的反应时差异显著;且当线索类型为单悲伤面孔、中性悲伤面孔、双悲伤面孔时,老年抑郁组与老年正常组的反应时差异均显著,即老年抑郁组的反应时明显长于老年正常组,F(1, 41) = 5.37,P=0.026;F(1, 41) = 7.08,P=0.011;F(1, 41) = 7.28,P=0.010;而当线索类型为单中性和双中性面孔时,老年抑郁组与老年正常组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P>0.05);提示抑郁组可能在自动化注意选择分配期存在注意偏向。研究认为,老年抑郁个体的注意偏向可能发生在注意初始分配阶段和解释阶段,且受加工深度的影响。在刺激呈现时间较长的条件下,注意偏向的效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反刍思维是一种反复关注自身消极情绪及相应事件的思维方式。解释反刍思维的理论有反应风格理论、目标驱动反刍理论、自我调节的执行功能模型。反刍思维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它的干预方法主要是心智觉知认知疗法、表达性笔记和认知再评价等。厘清反刍思维概念、完善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范围、探讨文化差异是未来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两个实验设计,在确保负相容效应(NCE)的产生主要来自反应抑制贡献的实验范式基础上加入引发显性注意转移的目标刺激,探讨了注意转移在负相容效应产生中的作用。具体来说,实验一在经典NCE范式中加入中性目标刺激,并操纵启动与目标的关系。发现,不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最短,无关条件次之,相容条件下最长。证明在该范式中反应抑制在NCE的产生中占主导地位。实验二则在实验一范式的基础上,加入左、中、右呈现的加号目标刺激。发现,两种目标类型的反应时结果模式均与实验一相似。结果表明,注意转移并非如Cole和Kuhn(2010)提出的能够独立引发NCE,它只是伴随NCE的抑制加工过程而出现,且其加工模式与抑制加工模式类似。  相似文献   
14.
内源性眼跳前的空间注意转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沈模卫  高涛  刘利春  李鹏 《心理学报》2004,36(6):663-670
采用线运动错觉(illusory line motion)测量的单任务范式,以色块为眼跳提示刺激,用三个实验对内源性眼跳前是否存在空间注意转移进行了探讨。实验一要求被试将眼睛跳往提示刺激处,通过对线运动错觉的分析确定该条件下的空间注意转移规律;实验二要求被试在将视线保持在注视点处的条件下判断目标色块是否出现,以探明线运动错觉是否受对目标色块前注意阶段加工的影响;实验三要求被试将眼睛跳往提示刺激的对侧,分析眼跳位置与提示刺激空间方位的一致性对空间注意转移的影响。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内源性眼跳前存在注意转移;(2)在视线保持在注视点处的条件下,注意未受对提示刺激前注意加工的引导;(3)眼跳目标位置与提示目标位置的空间一致性对眼跳前空间注意转移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高焦虑特质的注意偏向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鹏程  黄敏儿 《心理学报》2008,40(3):307-318
采用“同中选异任务”范式,通过两个实验,检测了高、低焦虑特质在平静和焦虑状态下的注意敏感性和锁定特点。发现高焦虑特质对威胁信息并非特别敏感,而是一旦注意了,则锁定其中,难以摆脱。低焦虑特质则对快乐信息更敏感,而且更容易锁定其中,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研究推测,较高的状态焦虑,较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与高焦虑特质对威胁信息较强的注意锁定特点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儿童外显视空间注意转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隋光远  吴燕 《心理学报》2006,38(6):841-848
采用提示范式探讨了三、六年级儿童的外显视空间注意转移。实验结果表明:内源性提示下儿童表现出显著的提示效度效应,其效度效应量在年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较短SOAs的外源性提示下,儿童表现出显著的提示效度效应;较长SOAs的外源性提示下儿童没有表现出返回抑制效应。用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和对象文件模型讨论了本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了解运算偏差的形成与发展对探索算数运算系统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早期的算数运算能力是儿童理解和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基础。运算动量偏差是指个体在进行基本数学运算时倾向于高估加法运算结果而低估减法运算结果的一种运算偏差,主要包括三种理论解释,即注意转移假说、启发式解释和压缩解释。鉴于运算动量效应在成年群体中相对稳定却在不同发展阶段儿童中存在不一致的证据,数学能力的提高与空间注意的成熟可结合不同的理论解释来阐明儿童发展过程中运算动量效应的变化趋势。未来可以进一步整合多种研究任务以揭示运算动量效应的发展轨迹,考察数量表征系统与运算动量效应间的关联,探究运算动量效应在不同运算符号中的稳定性,探讨不同因素共同作用对运算动量效应的影响,并设计有关数学能力的干预措施以减少运算动量效应这一运算偏差。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跨通道注意转移研究中常用的实验范式,回顾了包括通道特异性资源说、通道上系统、分离联系说等关于跨通道注意转移的理论解释,总结了跨通道注意转移的影响因素和神经机制,梳理了该领域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他人的视线或者箭头等线索能够自动地转移观察者注意到线索所指向的位置或物体上。很多研究试图比较视线线索和箭头线索在转移注意时的不同,但最终的结论仍然存在争议。当前研究采用混合呈现不同线索类型的方式进行实验,发现视线线索引起了比箭头线索更强的线索效应。并且这一现象只在相对较长的SOA情况下出现。这一发现说明视线线索和箭头线索在注意转移系统的自上而下高层认知处理阶段被区别对待,视线线索是比箭头线索更有效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