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4篇 |
免费 | 334篇 |
国内免费 | 200篇 |
专业分类
101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45篇 |
2021年 | 38篇 |
2020年 | 58篇 |
2019年 | 42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50篇 |
2013年 | 44篇 |
2012年 | 51篇 |
2011年 | 46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42篇 |
2008年 | 45篇 |
2007年 | 57篇 |
2006年 | 45篇 |
2005年 | 40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疼痛恐惧是影响和维持慢性痛的重要因素。不同材料和被试类型情况下, 疼痛恐惧均主要作用于个体对疼痛相关信息的早期注意加工阶段, 表现为注意警觉模式。该注意模式使个体将注意维持在疼痛上, 从而干扰了对非疼信息的注意能力。矫正疼痛恐惧相关注意偏向可以改善疼痛体验。未来研究应采用更具生态效度的任务测量疼痛恐惧相关的注意偏向及其神经基础, 进一步考察矫正疼痛恐惧相关注意偏向能否改善慢痛患者的忧郁和功能丧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82.
不安全依恋者的注意偏向是指依恋焦虑和回避个体对依恋信息产生或趋近或回避的注意偏好, 这一注意偏好使得个体形成了处理与依恋对象关系的特殊认知机制:依恋回避个体偏好采用防御性机制, 倾向于回避对依恋信息的注意; 依恋焦虑个体偏好采用夸大性机制, 倾向于夸大威胁性信息, 因而会积极寻求与依恋对象的亲近。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情绪信息、痛觉感受和工作记忆三个方面; 加工阶段特征主要涉及P1、N1波等代表的注意自动加工和LPP波代表的注意控制加工; 脑网络上主要包括两个子网络, 即负责情绪评估的边缘系统和负责情绪调节的以前额叶为代表的神经网络。未来研究中更应该关注刺激物的生态效度, 检验依恋系统是否激活, 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的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阶段的关系, 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产生的分子遗传机制以及注意偏向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83.
意识与注意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但一直存在争论。本文系统梳理了意识与注意之间关系的观点演变,从早期认为意识依赖于注意,到近期认为意识与注意完全分离,还从神经学研究角度探讨了意识与注意的关系,并就两者关系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84.
85.
调节定向理论(Higgins,1997)超越传统享乐主义动机,区分出“促进”和“预防”两种调节性动机系统,近年已成为消费行为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调节定向影响着消费者购物决策整个过程,受被试因素(文化背景、自我建构)、刺激因素(信息框架、解释水平、非言语线索、商品属性)和情境因素(决策时间距离、任务操纵)的影响,通过直接作用、调节关联效应和调节匹配效应三种途径决定信息的说服效果,并且受到精细加工可能性的调节.管理者应特别注意具体营销情境中的调节定向,合理利用调节匹配效应.未来研究应关注调节投入理论、调节定向的前因变量以及同网络购物情境相结合,并探索如何削弱预防定向对营销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6.
87.
注意缺陷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是一种常见于儿童期的精神障碍, 也可能持续到青少年及成年阶段, 其症状表现为难于集中注意力、难于控制其行为及活动过度等, 这些缺陷可能会增加患者犯罪的几率。轻微脑功能障碍、自我调节学说、强化敏感性理论、相关人格特质等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ADHD与犯罪的关系。ADHD作用于犯罪存在三种不同的可能路径, 即独立作用、间接作用和无作用。文中特别指出ADHD患者在刑事司法过程中表现的特点及其司法启示。未来研究应从基因、神经心理机制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上进一步探讨ADHD与犯罪的关系, 并提示在犯罪预防、审讯、法庭审判以及罪犯矫治中需要考量ADHD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88.
以大学生为被试,使用关系复杂性逐渐变化的实验材料——4特征复杂关系的虚拟外星生物、6特征复杂关系加二阶同功能简单关系的虚拟外星生物和6特征复杂关系加二阶异功能简单关系的虚拟外星生物,采用类别的间接性学习范式——个人功能预测的关系类别的间接性学习条件和参照性交流的关系类别的间接性学习条件,通过三个实验任务(功能预测、自由分类和维度选择),探讨材料关系复杂性对关系类别间接性学习中选择性注意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关系复杂性的逐渐增高,被试的选择性注意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选择性注意的指向性存在极其显著差异,选择性注意的集中性(对无关维度的抑制)不存在显著差异;参照条件下被试选择性注意水平极其显著地高于个人条件,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选择性注意的指向性方面,而不表现在选择性注意的集中性(对无关维度的抑制)方面。 相似文献
89.
作为多媒体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指导性教学设计形式, 线索能否引导学习者的注意并促进学习效果, 目前结论尚不一致。研究运用元分析技术, 分别以保持测验、迁移测验的成绩作为学习效果的结果变量, 以线索区的注视时间、注视次数作为注意引导的结果变量, 探讨多媒体环境中的线索对学习效果和注意引导的影响, 并通过调节效应检验考察线索效应的边界条件。采用严格标准进行文献检索和筛选后, 共获取43篇符合元分析的文献。在保持测验成绩和迁移测验成绩上, 分别生成了44个(3910人)和41个(3906人)独立效应量; 在对线索区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上, 分别生成了14个(938人)和11个(816人)独立效应量。结果发现, 线索的加入显著提高了保持测验成绩(g = 0.53)和迁移测验成绩(g = 0.36), 同时也增加了学习者对线索区的注视时间(g = 0.50)和注视次数(g = 0.70)。调节效应分析发现:在保持测验成绩上, 静态学习材料、陈述性知识、理工科条件下的线索效应分别高于动态学习材料、程序性知识和文科; 在迁移测验成绩上, 时空线索、静态学习材料、陈述性知识条件下的线索效应分别高于物理线索、动态学习材料和程序性知识; 而在眼动指标上, 线索对注意的引导主要受线索类型的调节, 物理线索条件下学习者对线索区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均高于时空线索。结论认为, 线索的加入确实促进了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识记和理解效果, 同时也引导了学习者的注意分配; 但线索效应一定程度上受线索类型、学习材料动态性、知识类型、学科属性等因素的调节。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考察线索效应的其他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