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38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黄思捷  孟迎芳 《心理科学》2021,44(6):1305-1312
注意促进效应指学习阶段采用目标探测性质的二级任务,不仅不会降低同时呈现的背景信息的编码加工,反而会促进其记忆。为进一步探究对背景信息的编码意识是否会影响该效应,本研究设置了有意与无意两种编码条件,并引入“记得/知道”判断进一步将再认区分为回想和熟悉性。结果表明,无意编码下也会产生ABE,但不同的编码条件下,目标探测所促进的背景信息的编码加工存在差异。有意编码条件下,目标探测促进的更多是对背景信息的精细加工,而无意编码条件下,目标探测促进的更多是对背景信息的知觉加工。  相似文献   
242.
背景线索效应是由重复场景导致搜索效率提高的现象。以往研究发现三维场景下能获得背景线索效应,但对三维场景下深度知觉线索信息如何影响空间场景提供有效线索引导注意仍缺乏实证研究。本研究以矩阵刺激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的刺激项目水平数探讨深度知觉线索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模式。结果发现:(1)在场景布局由较少项目构成时,深度知觉线索提供目标与刺激项目的有效联结,获得背景线索效应;(2)当刺激项目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深度知觉线索增加了背景线索任务的搜索难度,干扰了重复场景中的背景信息对注意的指导性加工,背景线索效应消失。研究结果为三维场景下深度信息对空间场景中注意引导加工的影响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243.
通过三个实验,探讨不同时间进程下视觉和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引导。实验1采用注意引导与注意探测任务同时呈现的范式,探讨不同记忆项与注意项时间间隔(SOA)条件下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引导。结果发现,当SOA较短时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有引导效应,而SOA较长时未观察到引导效应;实验2、3采用注意引导任务与注意探测任务分离范式,分别探讨在不同SOA条件下言语和视觉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引导。结果发现,不同SOA条件下言语和视觉工作记忆表征均能引导视觉注意。研究表明,不同实验范式对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引导有明显影响,视觉比言语工作记忆表征能在更广泛条件下引导视觉注意。  相似文献   
244.
意识的神经相关物尚有争议, 且个体能否无意识自动检测视觉环境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非注意视盲范式操控视觉意识, 并引入具有社会信息的情绪面孔, 探讨意识的神经相关物以及视觉意识与自动检测变化机制的关系。在A阶段, 部分被试对任务无关的情绪面孔处于无意识水平; 在B阶段, 所有被试对任务无关的情绪面孔处于意识水平; 在C阶段, 所有被试对任务相关的情绪面孔处于意识水平。结果显示, 任务无关的情绪面孔的意识过程诱发视觉意识负波(visual awareness negativity, VAN)、晚期正成分(late positivity, LP)和晚期枕区正成分(late occipital positivity, LOP)。此外, 无意识的情绪面孔能诱发视觉失匹配负波(visual mismatch negativity, vMMN), 且其幅值不受意识影响, 但是受任务相关性调制。这些结果提示对情绪面孔的视觉意识在不同的时间进程上有不同的ERP指标——VAN反映早期知觉经验, 而LP和LOP反映晚期意识过程, 而且面孔情绪信息的自动加工独立于视觉意识, 但是受视觉注意调制。  相似文献   
245.
目光注视在人类社交以及捕获和维持注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 目光注视如何与客体交互以引导注意分配至今尚不明确。因此, 本研究采用双框线索范式, 以具有两种注视方向(直视或回避)的面孔或实物作为客体, 通过操纵线索到目标间的SOA来考察目光注视对客体注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验1发现, 目光注视对客体效应的影响只出现在300 ms SOA时; 进一步分析发现, 客体效应的差异来自于直视条件下被试对无效相同客体位置上的目标比回避条件下反应更快。这表明与回避目光相比, 直视更能捕获我们的注意, 从而产生更大的客体效应。实验2将面孔对比度反转, 排除了低水平物理特征对实验1结果的影响。实验3使用两种注视方向的眼睛叠加杯子作为客体, 以探究目光注视效应是否能扩展到其他客体中, 结果与实验1相同。本研究结果表明, 目光注视能够与客体交互共同引导注意分配, 直视更能捕获注意, 但受SOA的影响, 上述结果支持了感觉增强理论。  相似文献   
246.
蒋涵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8):1747-1758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性障碍。当前用于儿童ADHD的传统(线下)教育康复模式存在缺少学业实效、教师低参与、学校管理经验不足以及遇到特殊情况(如疫情)无法服务等问题。本研究在脑电生物反馈认知训练的基础上, 以解决问题和循证研究为设计思路, 为中国ADHD患儿构建教育康复线上模式并进行初步应用。本研究分为3个子研究:研究1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中国儿童ADHD教育康复的现状调查并分析患儿及关键相关人(家长和教师)需求; 研究2采用随机对照单盲试验(干预组和对照组各为50人), 评价基于脑电生物反馈认知训练(NCT)的教育康复线上模式的有效性; 研究3采用一个更大被试样本量(每组n = 100)的(家长为中介人干预组/教师为中介人干预组/对照组)×(诊断组/亚诊断组)随机对照研究评价由干预中介人(家长或教师)参与的线上模式的有效性, 以及一个纵向质性研究发现关键相关人对于线上模式的接受情况。研究旨在为中国ADHD患儿提供一个有效且好用的教育康复形式。  相似文献   
247.
基于物体的注意已得到许多静态物体实验的证实, 然而, 对注意分配如何受动态物体影响的研究较少, 存在提示物体假设和动态更新假设两种观点。提示物体假设认为基于物体的注意由最初的物体决定, 而动态更新假设则认为由变化之后的物体决定。动态物体的注意研究还发现了即时物体效应, 即注意基于新物体进行。对于物体变化时注意究竟基于旧物体还是新物体, 新旧物体的相对物体表征强度在其中起决定作用; 当提示物体表征较强时表现为提示物体(即旧物体)决定注意分配, 而当即时物体表征较强时表现为即时物体(即新物体)决定注意分配。相对物体表征强度的概念对理解物体动态变化情况下基于物体的注意的分配以及解决相关理论之冲突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48.
为探索强迫症患者是否同时存在注意转换和在线元认知调节障碍,本研究使用线索性任务转换范式及数字跟踪击键范式并结合ERP数据,对16名强迫症患者的注意转换能力和在线元认知调节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强迫症患者同时存在注意转换及在线元认知调节的缺陷。  相似文献   
249.
自尊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娟  李海江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12,35(4):793-798
研究表明低自尊个体对负性信息表现出高度的警觉和关注,而高自尊个体相对来说注意积极地方面,但并未表现明显偏向。为了精确记录注意选择神经加工时间进程,进一步从电生理学角度对低自尊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进行探讨,本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对不同自尊个体在点-探测任务过程中的注意偏向进行研究。实验一以129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以大学生面孔情绪图片(高兴、悲伤和中性)作为实验材料,结果发现,高低自尊个体之间没有出现注意偏向的差异。实验二以实验一筛选出的30名高低自尊个体作为被试,选择了更具负性情绪唤醒的愤怒图片作为实验材料(高兴、愤怒和中性),行为数据结果发现,两组被试都没有出现注意偏向,相反,无论是在高兴面孔条件下还是在愤怒面孔条件下,低自尊个体的反应时都快于高自尊个体;电生理学数据结果发现,在低自尊个体中,在两种情绪面孔条件下,有效线索的P1峰值显著高于无效线索,而无效线索的N2pc峰值显著高于有效线索。电生理学数据表明,无论是负性的还是正性的情绪性的信息都能引起低自尊个体的更多注意,表明低自尊个体更容易受到情绪性信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0.
返回抑制(IOR)是指注意过程中个体对已搜索过的位置进行抑制, 从而在随后该位置上出现目标时发生注意重新定向或反应变慢的过程。本研究使用ERPs技术, 采用线索-靶子范式, 考察了情绪目标辨别任务中IOR的发生过程及二者的神经机制。结果发现, 与无效线索相比, 有效线索下的P1波幅更小, N1波幅更大, 正性、负性面孔N170的波幅比中性面孔大。表明当要求被试做情绪辨别任务时, IOR与对情绪信息的反应之间发生了分离, 表现出情绪加工的优先。这说明IOR和情绪偏向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神经通路上的适应机制, 也为进一步探究注意与情绪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来自神经电生理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