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礼拜是伊斯兰教五项基本功课之一。阿拉伯语音译为"索拉特"(),"祷告"、"赞颂"之意。礼拜是穆斯林的"天命"功课,是"五功"中的第二纲领。礼拜在穆斯林生活中意义重大。中国穆斯林称礼拜为"践所归之路,归根复命"。伊斯兰教法对礼拜的规定很多,比如除了一系列主命性规定外,还有当然性规定、圣行事项、礼节性规定等。其中的圣行事项,就是礼拜"圣行"。  相似文献   
42.
正金秋十月,历史名城,陕西宝鸡,迎来了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的隆重召开,这是"世佛联"大会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它的成功举办在中国佛教界与"世佛联"的友好交往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0月16日至18日,来自泰国、斯里兰卡、尼泊尔、越南、韩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僧大德、宗门领袖、佛教居士和嘉宾近千人云集宝鸡,共同就如何加强世界各国佛教界的友谊、推动佛教界为公益慈善事业和  相似文献   
43.
宋代道学兴起,朱子集其大成,重新解释《四书》,发明《四书》义理以启发德性,同时又面对五经中的礼乐思想。从教化的角度看朱子的政治哲学,对不同对象有不同的教化方式。在教化帝王方面,朱子的"帝王之学"旨在启发帝王的德性,以复兴致君于尧舜的儒家理想;在教化士大夫方面,朱子重新解释《四书》,探求修德成圣之路,以此塑造一个儒士的知识共同体;在教化庶民方面,朱子并不认为要对每一个人进行德性启蒙,而是通过对五经礼制的损益,设立家礼、乡约,以教化一般百姓。  相似文献   
44.
《法音》2014,(6):65
正本刊讯5月30日,广东潮州市佛教协会召开第六次代表会议,市委统战部部长徐和莅会致贺并作重要讲话,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明生法师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市的189名佛教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潮州市佛教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重新修订的《潮州市佛教协  相似文献   
45.
夏琳 《美与时代》2014,(12):99-99
“骨法用笔”在中国绘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形成是遵循自然规律的顺势而生,同时也是中国绘画功夫的具体体现。当代我们要继续和发扬“骨法”,创造更多“风骨盎然”的作品。  相似文献   
46.
韩敬山 《法音》2021,(3):16-23
1934年底,冯庸大学毕业生欧阳无畏正式前往西藏拉萨哲蚌寺果茫札仓(笔者注:有译为果莽札仓、郭莽札仓、郭莽学院)出家为僧,前后在藏历经十个寒暑,最终获格西拉让巴最高学位候选资格,以致造就欧阳无畏“慧焰耀天,精义摄人”[1]的学识,这着实令众多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侣敬佩有加,“深获喇嘛群英之叹服”[2]。1952年到达台湾之后,继续耕耘在西藏佛学研究和讲授领域,直到1991年圆寂。  相似文献   
47.
张径真 《法音》2021,(11):16-22
在中国的宗教和法律语境中,至少存在三种不同含义的宗教法:第一种是指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神权法,如教会法、伊斯兰教法等,其法律在"政教合一"或拥有"国教"的国家,对全体民众均具有强制的约束力;第二种是宗教团体的自治法,属于民间法范畴,是宗教组织管理教团和信众,处理教内外关系的制度体系,如《摩奴法典》《百丈清规》等,其条文仅对本宗教的教职人员和信徒具有约束力。  相似文献   
48.
景天星 《法音》2021,(2):61-63
翻阅佛教典籍,有诸多"琴弦"之喻,然最为著名者,莫过于"因缘和合喻""狮子筋弦喻"和"不急不缓喻"。此三种譬喻分别出自《入中论讲记》《华严经》和《中阿含经》。一、因缘和合喻"因缘和合喻"见于月称论师造、法尊法师译讲的《入中论讲记》。在《入中论》"第六菩提心现前地"中,月称论师有一颂:"如影像等法本空,观待缘合非不有,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见彼行相识。"  相似文献   
49.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公正既是道德德性的一个类型,分有道德德性产生及其演变过程的显性特征,也是一切德性的总括;其中,总体的公正通过对法的遵守在规范的来源方面统领着诸道德德性,具体的公正通过对外在善的适度标准的把握从判断标准和目标追求两个方面统领着诸道德德性.亚里士多德对公正与道德德性、公正与适度以及作为守法的公正与作为平等的公正等关系问题的讨论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贯穿其中的是基于幸福生活为目的的德性统一性原则,厘清亚里士多德公正思想的内在理路是呈现该原则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0.
佛教逻辑有别于西方形式逻辑的一项重要特征,在于对论证前提为真的强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因三相"理论。论证前提的真,在陈那著作中又被理解为辩论主体将该前提确定为真。这种"确定"体现为文献中对"极成"(prasiddha)、"成"(siddha)、"决定"(ni?cita)、"见"(d???a)、"已知"(vidita)的强调。这些表达辩论者认知状态的词汇,皆可概括为佛教逻辑中的"认知算子"(epistemic operator)。本文通过研究东亚因明与法称两个传统对陈那《正理门论》中"决定同许"的理论设定的不同解释,说明因明传统在陈那奠定的方向上,进一步采取了"论辩解释"(dialectic interpretation),将"确定为真"解释为在辩论的情境中为辩论的双方承认为真(共许、同许)。法称《释量论自注》对陈那"决定同许"的解释,则表明由他开启的传统在陈那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认知解释"(epistemic interpretation),将"确定为真"解释为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得到确定(ni?cita/ni?caya,决定),即为有效认知的手段(量)所证成。这是因明传统与法称传统的一项根本差异。因明传统对辩论术的关注,极有可能反映了法称以前印度学界对陈那思想的诠释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