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巴乔 《法音》2008,(5):38-38
西藏日报讯4月23日,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以创建和谐寺庙为抓手,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扎什伦布寺民管会常务副主任萨龙·平拉代表该寺表示积极响应。  相似文献   
32.
吴敏 《美与时代》2015,(3):97-99
流动展示空间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它犹如展示空间的革新派。融合装置艺术等各种艺术跨界的元素,不再拘泥于既定的空间造型语言和手法,在展陈空间中重新诠释和演绎展览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当今展示设计正沿着"展示空间+装置艺术"相融合的创作方向发展,装置艺术语言在移动展示空间中的重构表达使其形式和内涵都成为趣味性有意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33.
宗教与政治有着密切的现实关联。明初扶持正统宗教与镇压白莲教等民间秘密宗教的政策使庐山传统佛教信仰中心——东林寺由修复走向没落。而帝王在庐山的神灵塑造活动使天池寺骤然兴起,地方信仰在此基础上得到重构。明中后期,庐山天池寺的国家祭祀活动逐渐泛化为普遍的民间信仰,天池寺成为新的地方佛教信仰中心。这一个案说明明初宗教依附于政治,神权从属于皇权的政教关系得到进一步深化。在国家强化宗教控制的过程中,庐山佛教信仰中心的空间转换与信仰重构使地方信仰成功纳入新兴王朝规制之中,国家由此实现了对宗教及地方社会的有力控制。  相似文献   
34.
《学海》2014,(5):126-131
自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及抗战前,首都当局对城市公共交通采取较为严苛的管理模式和管控力度,大大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本文通过法制、规范、管控和惩治等四条管理路径,对公共交通法规构建、登记检验与装置管理、乘价订定与行停规制以及交通违法行为处罚等各方面展开考论,以此探求近现代南京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系的相为嬗代和其城市化进程的相与赓续。  相似文献   
35.
一个好的栏目就是一个品牌,或者是一种品质,观众对一个栏目的认可其实就是对栏目品质的认可。如何从媒介品质上提升电视法制节目整体水平,加强策划应该是现代电视法制节目传播的终极目标。文章从什么是策划说起,详细分析了电视法制节目策划环节存在的误区、策划的空间,并就如何做好电视法制节目策划进行了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36.
文学文本从来不是一个封闭自足和凝固不变的存在,而是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在传统作者论时期,文本对于它的接受者而言,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性存在;在现代,随着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出现,读者地位得以提高,文本对于它的接受者而言,是一种主动的意义阐释对象.在读者的阅读范式转型下,当代批评实践强调文本意义是由读者生产而不是由作者准备好的现成品,从而在对语言结构的认识中重构文本的诗性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37.
巢立明 《学海》2012,(4):136-140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处于高发期,对群体性事件的传播报道迫切需要更多专业媒体和更娴熟的报道策略来改变长期形成的报道思维定势。法制媒体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正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及时、主动、科学的应对和报道群体性事件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法制媒体主要的功能和义务。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法制媒体要尊重群体性事件本身的规律,发挥法制媒体及时性、专业性、权威性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解决问题的舆论环境,力求达成社会的平衡、公平、公正。同时要完善法制媒体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中的报道机制和保障机制,避免法制媒介自身的不良倾向,突出法制媒体在报道群体性事件中的特色,重视新媒体在群体性事件报道中的特殊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8.
韩丽雯 《管子学刊》2013,(4):120-122
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之后,“构建和谐社会”尤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热切讨论,和谐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之间的关联也引发学者们的思考和争论。但关于“和谐社会”和“和谐”理念的问题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歧见和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它与中国传统的“和谐”观是一脉相承的,有的学者认为它与儒家的“和谐”观或传统的“和谐文化”是具有本质区别的;甚至学者们对于中国传统的“和谐”观的认识也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讲“和”,贵“和”或崇尚“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所在,有的学者认为“贵求与人同,不贵与人异”[1]209是中国文化的特征,还有的学者认为“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追求”[2]4,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从而使“和谐”理念和“和谐社会”成为一个充满争议而有待深入辨析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时代呼唤的状况下,林存光先生主编的《中国古典和谐政治理念与治国方略研究》一书于2013年6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的出版为我们重构了中国古典和谐理念和治国方略的完整图景,填补了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不仅具有划时代的学术价值,而且为更好地实现当下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助益,其出版的社会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39.
先秦儒家传承春秋尚让传统并推陈出新:从礼治秩序的构建、社会理想的追寻、安身处世的需要阐释礼让的功能;通过揭示让仪的内涵、重塑让礼之要义、协调德制的张力,力图使让之礼仪重新焕发生机;转而关注让的根源、施教促让的方式与君子修养让德的方法来夯实根基,同时还通过惠民富民并彰明礼法、躬行表率以感召行让、德礼为先与政刑为辅等治道手段而期望民间兴让。"教学相长、修养让德→彰明礼义、躬行礼让→和乐安治、无讼俗美",构成了儒家君子的共同认知。"养民教民、德主刑辅→民众躬行礼让→和乐无讼"的治民思路具有强烈的儒家特色。  相似文献   
40.
《学海》2017,(2):174-180
法制现代化论题始终需要置于现代性语境中予以阐释。后现代社会的形成,现代性的反思性日益凸显,构架现代性制度之维的现代法律和司法,需要因应现代性的反思性要求。反思现代性既是对理性前提预设的追问和重释,又在向世界蔓延过程中遵循实践逻辑表现为多元现代性状态。中国的法治道路既是对西方法治理念的反思,也是对自身传统的重释。在司法层面,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反思性要求从方法论上入手,从具体的案件审理切入,将案件审理作为渐进式推进中国法制现代化的重要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