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9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3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235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摘要:正式反馈通过系统收集当事人的效果反馈来追踪其治疗进展,进而识别缺乏治疗进展的个案,并通过促进治疗策略的调整来阻止治疗失败。正式反馈是近20年来发展出的一种循证治疗手段,其目的为进一步提高当事人的咨询效果。正式反馈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临床有效性检验和实用性发展两个阶段。正式反馈可用于促进个体、夫妻和团体咨询的效果,也可用于评估临床督导效果、确定督导个案和指导临床督导。未来研究可探讨咨询师对待正式反馈的态度,拓展正式反馈的使用价值,建立正式反馈系统的本土化常模。  相似文献   
22.
摘要:以问题性网络游戏使用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基于锚定效应助推国民身心健康的理论前提和态度改变理论视角,通过实验1和实验2分别建立未来取向内部锚和未来取向外部锚,检验未来取向内部锚和外部锚对减少问题性网络游戏使用青少年游戏时间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未来取向内部和外部的助推方式,均能够有效促进问题性网络游戏使用青少年游戏时间的减少,提高了决策效用。  相似文献   
23.
王怀勇  陈翠萍 《心理科学》2021,(5):1057-1063
当前,选择超载领域研究的焦点已从验证其是否存在,转向至其何时存在,即边界条件的探讨。本研究基于调节模式理论,分别以决策后悔和延迟选择作为选择超载的指标,开展两个实验探查选择超载存在的调节模式条件及所涉及的内在机制。实验1以决策后悔作指标,运用量表测试法操纵调节模式,初步探讨调节模式对选择超载的影响,结果发现调节模式调节了选项集与决策后悔的关系,即对评估模式的个体来说,面对大选项集比小选项集时体验到更强的后悔情绪,出现了选择超载,而对运动模式的个体而言,两种条件下的决策后悔无显著差异;实验2以延迟选择作指标,通过任务启动法操纵调节模式,进一步探讨调节模式对选择超载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调节模式调节了选项集与延迟选择的关系,即对评估模式的个体来说,面对大选项集比小选项集时更倾向于延迟选择,出现了选择超载,而对运动模式的个体而言,两种条件下的延迟选择偏好无显著差异,进一步有中介的调节模型分析表明选择难度可以部分解释这种效应。总之,通过采用不同方法操纵调节模式,选取不同的选择超载指标,数据结果都一致支持:评估模式的个体比运动模式的个体更容易出现选择超载,选择难度在其中发挥着一定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4.
<正>"画梦疗心"团体辅导是把梦境治疗与绘画治疗相结合,在大学生中开展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在带领老师引导下,团体成员在安全、信任的氛围里对梦境进行呈现、绘制、分析,通过探索梦境潜抑的情结,释放情绪,调整认知,松动不适切行为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一、梦境:一种自我疗愈的指向梦是一种人在睡眠状态下的漫无目的、不由自主的无意想象的心理活动形式。梦具有值得重视的临床意义,梦可以表达白天体验的相关情绪,梦有释放补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
许多行业的决策者必须在睡眠不足的状态下做出选择与判断。睡眠剥夺是睡眠不足的实验室模型, 被证明能显著影响风险决策, 但内在机制不明。基于前人研究基础提出假设模型, 即睡眠剥夺通过影响个体的反馈加工、风险感知、抑制控制、决策理性, 进而影响风险决策。拟通过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研究, 采用简单赌博任务、概率折扣任务、双选择Oddball任务等研究范式, 对比睡眠剥夺前后被试在执行上述实验任务时的行为差异, 同时比较执行控制网络、奖赏网络等脑功能网络连接强度, 以及任务诱发的FRN等脑电成分在睡眠剥夺前后的变化, 进而论证上述反应被试反馈加工等心理过程的行为-脑电-脑成像指标的变化与睡眠剥夺后被试风险决策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将科学地解释睡眠剥夺影响风险决策的内在机制, 为进一步探讨如何规避睡眠不足导致的决策失误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26.
元认知通常指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主观判断, 自信心作为其指标之一, 对个体认识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自信心指标在联合研究过程中常见的任务类型涉及基础和高级心理加工过程, 此外, 自信心对联合决策的预测逐渐向基于计算模型的探索性参数变化。最后, 自信心的神经生理研究发现了前额叶皮层及其相关脑区和后顶叶皮层的重要性。今后应注重探索可能的预测参数和模型, 优化自信心对联合决策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7.
健康领域的跨期决策关系着个体和国民的健康和福祉。目前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参考传统金钱领域的相关理论模型和方法的阶段, 但健康跨期决策具有领域特异性, 沿袭金钱领域理论模型和方法, 导致该领域在研究方法和结果上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健康跨期决策的行为后果是该领域关注重点, 多数研究均报告个体的低时间折扣率、高未来时间取向与其健康保护行为正相关, 与健康风险行为呈负相关。该领域也关注健康跨期决策的影响机制, 如决策对象和决策主体的核心特征等因素。未来研究亟需发展适用于健康领域的跨期决策模型和研究范式, 明确健康行为与跨期决策偏好的关系, 深入探讨健康跨期决策的内在选择机制, 并在健康行为干预和医疗卫生政策应用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28.
味觉作为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感觉之一, 早已超越“舌尖”的直接感受, 潜在地影响了个体对人际关系及伦理道德的知觉与判断, 改变着个体对冒险与消费等行为的决策。情绪中介假说、具身隐喻假说、进化假说以及社会建构假说从不同视角试图阐明味觉对判断与决策的影响机制。当前研究存在味觉感受存在个体差异、味觉测量难以保证效度、味觉实验缺乏统一研究范式等问题, 未来可继续进行味觉隐喻的验证并将其应用于感官营销、心理治疗等领域, 从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个层面出发, 全方位探讨味觉对判断、决策的影响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29.
探讨箱庭治疗对抽动症儿童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对一名抽动症儿童进行15次箱庭治疗,综合使用作品分析、访谈法和问卷法对治疗的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发现个案的变化经过问题呈现、转变和自性三个阶段,箱庭治疗所提供的自由受保护的空间、矫正性的情绪体验以及良好的咨访关系等能够帮助个案减少抽动症状,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30.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糖尿病学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糖尿病的早期认识对糖尿病的实质认识开始于19世纪。首先,ClaudBernard于1859年提出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点。其次,VonStoch和Marsh报道糖尿病病人可有昏迷的急性并发症,并于1857年开始Petters发现了尿酮,后Gerhart和Kulz等报道其实质为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至此开始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了新的认识。最后,由于显微镜的问世和不断改进,细胞学说的建立,开始了对胰岛的形态研究,认识到胰腺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胰岛是分泌对抗糖尿病激素的场所,并将该激素命名为胰岛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