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31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61.
西方近代思想家在面临政教关系困境时转向了中国传统的儒学,后者独特的伦理体系中的普世性和兼容性为西方神人二分的本体论和主客体对立的知识论提供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参照系。莱布尼兹关于宇宙的预定和谐思想与宋代儒家理气关系的宇宙论有多方面的借鉴和阐发意蕴,在他看来,与西方上帝创世的宇宙论中所启示的自然法所不同的是:儒家的普世伦理是从中国人的家庭、社会和国家经验中体会出来的,它没有外在神启的武断性和绝对客观性,但是充满着情理交融的伦理秉性。  相似文献   
62.
王寅 《孔子研究》2016,(5):123-130
李光地是清初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但他在承继程朱理学的同时,强调汉宋兼采,融汉学于理学之中。李光地的"六经皆理"思想是其经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其一,提出"六经皆理",强调六经的义理价值。"义理"指百姓日用、修齐治平之理,具有较强的实践精神。其二,治学路径为"尊经明理",从经学原典中发掘、阐释义理。其三,在具体的治学方法上,提出"求理于经"与"取证于经"两种理路,以经学考证来解决义理问题。  相似文献   
63.
戴黍 《学海》2006,(1):146-148
《淮南子》因应时势,从先秦各家、尤其是从儒家学说中广泛汲取“德”的资源,十分重视君主之德。该书在论述对君主之德加以理解、培养与施行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从重“德性”进至重“德行”的深化。  相似文献   
64.
民国时期的都市美人图重塑了传统美人的形象,由过去女性含蓄内敛的形象流向于丰腴妩媚与健康自信。它不只是都市风情的浮华倩影,同时也浸染着民众享乐的性情欲望和道德观念。都市美人图的出现,形成了与之相关的价值取向的争论。由于它处于中西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其作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载体,不可避免地成为隐性消费的对象,并具有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审美取向,而如何从中协调共存,如何在雅俗共赏之时重新阐述都市美人图中理与欲的辩证关系,乃是本文探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65.
宋儒疑经改经的"通弊"本是由窥求"圣人之意"而来。他们对《康诰》文字错简及到底是成王书还是武王书的论证,态度是严谨的,且具有较充分的理由;而对《尚书》相关篇次顺序的考辨,也是在"穷其理"而认真思考后得出。有无"是理"是宋儒认定典籍是否为圣人所作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66.
中国佛教把心性问题的探讨提升至本体论的高度。"心体""理体"是中国佛教心性论建构其形而上学体系时最为重要的思维层面。以心体为基点,将理体落实于心体就形成"心性本体",这是中国化佛教诸宗心性论的要点之一。天台宗确立的心性本体为"一念无明法性心",华严宗确立的心性本体为"自性清净圆明体"即"一真法界",禅宗的心性本体为"自心"。而法相唯识宗则持心体与理体两分的立场,其心体即阿赖耶识本体内含的无漏种子是连接心体与理体的媒介。上述四宗的心性本体都具有实体化倾向——将心性本体当作确定的、真实的存在,但与将实体视为独立存在、没有活动的"绝对"的西方哲学,迥然不同。"心"既是众生解脱成佛的主体,也是世间"诸法"之所以"生起""存在"的最终根据。因此,隋唐佛教诸宗所确立的心性本体便一身兼二任,既是"人本"和修行意义上的本体,也是现象世界的本体。  相似文献   
67.
在佛教"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思想的影响下,对于人物之性,朱子提出了"理同气异"和"气异理异"的说法,一方面来回应佛教,另一方面则维护孟子的"人禽之辨"。但"理同气异"与孟子的人性论有着本质区别,从而使儒家的性善论走向泛性善论。黄宗羲则根本否定了朱子的说法,他从"天人一气"的角度出发,指出人物之性是"一本万殊"的,即人物之性都来源于一气,但人之所禀是"有理之气",而物之所禀则是"无理之气",故惟有人具有仁义礼智的道德属性,而草木禽兽只有知觉运动,从而使理学的人性论又回到孟子的性善论中去。  相似文献   
68.
陆王心学之所以自宋明理学中产生,有着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性。但就思想根源上看,程颢的“识仁”思想,直开心学一派源流。他从天人一体的人生境界及心理合一的道德修养工夫上体认“理”,开辟了理学中心性合一的本体论和直觉体认方法论的先河。它依据孔子之“仁”,上承先秦《易传》的“生生之化”,及《中庸》的性理合一思想,吸收了张载《西铭》万物一体的伦理本体意境,与“大心”说为学方法的直觉倾向,将理学之“理”看作人性与物性、知觉与性理贯通的伦理本体,并由本体而推及方法,论述了伦理本体与实践道德的统一关系。而这正是陆王心学所始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9.
神学解释学是理解中华文化处境里上帝圣言之有效路径。中国教会正在进行的神学思想建设从这样的思的层面来看,又是一项关于如何理解上帝圣言这一话语事件的历史性事业。因此,神学思想建设最基本的认知就表现为对话语事件的语言学理解和言说式解释。在这种基本的解释学层面里,丁光训主教提出的神学思想建设其前设性导向的确立就必将首先关涉到作为基督信仰本质的基本信理,如“三位一体”和“上帝的眷顾”等。  相似文献   
70.
必兰纳识理是元代畏兀儿佛教高僧和佛经翻译家。他通晓畏兀儿、蒙古、汉语、藏文等多种语言文字,具有深厚的佛学造诣,用蒙古语翻译了七部佛经,对元朝佛教文化的承传与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入仕三十多年,历经元朝中期的六位皇帝,被元廷尊为“三藏国师”,在佛教界声名显赫,对元代藏传佛教的发展及佛经的翻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