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0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28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探索当存在多维来源信息时,对一个维度的来源信息的再现是否会促进对另一个维度的来源记忆的提取,即出现情境线索效应。以汉字词语作为项目刺激,以背景颜色作为情境线索,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对呈现位置和背景形状的提取是否会出现情境线索效应。结果发现:只在对背景形状的提取中出现了情境线索效应,并且线索负载越高,效应越小。该结果表明对来源记忆提取时,来源信息间的高可结合性是引发情境线索效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2.
陈永香  朱莉琪 《心理学报》2014,46(7):912-921
在英语等语言中, 动词习得被认为比名词习得更困难, 而汉语儿童在3岁以前却习得了大量动词, 仅表现出微弱的“名词优势”。Ma, Golinkoff, Hirsh-Pasek, McDonough和Tardif (2009)发现, 早期习得的汉语动词比英语动词具有更高的可表象性, 且可表象性可部分解释两种语言中动词习得年龄的变异。但是, 目前尚未有研究揭示汉语动词为何具有较高的可表象性。本研究假设, 早期动词与身体部位具有强烈的联结关系, 从而导致汉语动词具有较高的可表象性。研究1通过成人词汇联想任务, 考察了汉语儿童早期习得的169个行为动词与身体区域的联结关系。研究2请成人评定了这些动词的可表象性, 进一步考察动词-身体部位联结、可表象性和习得年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验证了我们的假设。研究发现:1)汉语儿童早期习得的大部分动词都与特定身体区域有联结关系; 2)汉语儿童先习得关于手部区域(包括手和手臂)的动词, 其次是关于口部、腿部以及其他身体区域的动词; 3)动词联结的身体区域数可解释可表象性12%的变异; 4)动词-身体部位联结关系以可表象性为部分中介作用, 影响早期动词的习得年龄。研究结果表明, 汉语儿童早期习得动词与身体区域有较一致的联结关系, 且联结强度通过提高动词的可表象性而影响习得年龄。该结果对解释为何汉语儿童早期习得大量动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3.
过分自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过分自信是指人们对自身绝对水平的高估, 使得对自己的评价优于实际水平, 广义的过分自信是一种非理性的过于优化的估计, 还包括对自身相对水平的高估。基于进化心理学理论和生态理性假设提出的进化模型认为, 过分自信是一种快速启发式认知策略, 在适应和生存中具有优势, 是进化选择的结果。根据对个体知觉偏差的不同假设, 进化模型分为二项式模型和正态模型, 都得出了一致的研究结论。与过分自信的自我提升理论、权重差异理论和信息差异理论相比较, 进化模型具有许多优点,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探讨和检验。  相似文献   
154.
多项选择题是认知诊断中常用的测验项目形式, 其正确答案选项和经过特殊编制的干扰项都能提供诊断信息。为了提取干扰项的信息, 需要采用不同于传统认知诊断模型的心理计量模型。分类介绍能使干扰项提供诊断信息的多项选择题编制方法, 分析这类多项选择题的认知诊断模型, 认为未来应加强干扰项编制方法和能提取干扰项信息的认知诊断模型的选择和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5.
陈石  李虹 《心理科学》2014,37(1):83-87
探讨当信息以不同方式呈现时双系统逃生决策的顺序替代效应。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将180名被试平均分配到直觉、分析和直觉后分析三种条件下考察其逃生决策。结果表明:(1)信息直接呈现时,直觉和分析决策、以及直觉和直觉后分析决策均差异显著且趋势相同;(2)信息隐含呈现时,直觉和分析决策差异显著,但直觉和直觉后分析决策差异不显著。结论:当信息直接呈现时个体的逃生决策存在顺序替代;而当信息隐含呈现时存在反顺序替代。  相似文献   
156.
汉语背景下横纵轴上的心理时间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艳艳  张志杰 《心理学报》2012,44(8):1015-1024
采用反应区分范式, 以表示过去和未来的时间词为刺激, 对汉语背景下横、纵两轴上的时间表征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 (1)横、纵轴方向上都出现了STEARC效应; (2)右对角线方向上, 出现了服从横轴的减弱的STEARC效应, 且STEARC效应值呈正态分布。以上结果表明, 汉语背景下既存在从左向右的心理时间线, 也存在从上到下的心理时间线, 两种时间表征同时存在, 且横轴表征倾向于占优势。  相似文献   
157.
采用EyeLink 1000眼动仪, 选取韩、美、日、泰四国留学生各20名, 在正常无空格和词间空格两种呈现方式下阅读中文语句, 以此来探讨二语学习者在阅读中文时词边界信息在眼跳目标选择中的作用。结果发现, 二语学习者在中文阅读中存在着一致的眼动模式, 即在单次注视事件中, 倾向于注视词的中间部分, 在多次注视事件中, 倾向于注视其开端部分, 然后再计划一次词内再注视。词边界信息能够有效地引导中文二语学习者的眼动行为和眼跳计划, 更多地将首次注视位置落在词的中间部分。最后, 词边界信息在眼跳目标选择中的促进作用没有受到母语文本呈现方式熟悉性的调节。我们认为, 中文二语学习者在阅读中的眼跳目标选择可能采用的是战略-战术策略。  相似文献   
158.
李利  郭红婷  华乐萌  方银萍  王瑞明 《心理学报》2012,44(11):1434-1442
采用跨语言长时竞争启动范式探讨汉语为二语学习者言语产生中的跨语言干扰。实验1的被试选择18名俄语为母语者, 实验2选择18名日语为母语者。自变量是命名语言(一语和二语)和学习条件(学过一致、学过不一致和未学过), 因变量是测验阶段被试图片命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分为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 被试分别用一语和二语命名图片, 观察被试在测验阶段学过一致与学过不一致两种条件下是否都能产生促进效应。实验结果发现, 无论俄语为母语者还是日语为母语者, 被试只有在学过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快于未学过条件, 而学过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跟未学过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 汉语为二语学习者言语产生中存在跨语言干扰, 且语言间书写特征的差异对跨语言干扰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9.
多维项目反应理论等级反应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文久  肖涵敏 《心理学报》2012,44(10):1402-1407
基于因子分析和单维项目反应理论的多维项目反应理论是测量理论的新发展方向之一。但是, 多维项目反应理论仍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 多数研究也只是以二级评分为主。本文首先介绍了逻辑斯蒂形式的多维等级反应模型, 并以二维等级反应模型为例, 分析了模型的数学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然后, 推导出了多维等级反应模型的项目信息函数, 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讨论。进一步地, 本文阐述了使用联合极大似然估计和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估计多维等级反应模型参数的思想。最后, 指出了一些有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0.
视觉词汇的认知加工及语境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是心理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采用眼动方法与ERP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考察了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识别的加工过程。通过六个实验, 探讨了不同限制性语境中汉语词汇形、音的作用及作用的脑机制, 不同偏向性语境对词汇歧义消解的影响及词汇歧义消解的脑机制。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句子语境对汉语词汇识别的影响, 提供了眼动方法和ERP技术相结合考察语言认知的研究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