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一文,是海德格尔于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表的唯一一篇论文。他强调,"我的思想和荷尔德林的诗歌处于一种非此不可的关系中"。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以五个具有"确定次序"与"内在联系"的中心诗句为提示,将诗的本质性的本质端到我们眼前。通过悉心释读荷尔德林的诗,海德格尔引领读者从"之间"即存在本身的"显-隐二重性运作"的不可同一的"相关性"上来思索"诗的本质",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大地的本质乃至理解贯穿整个西方思想史的"诗与哲学之争"都提供了一种另类眼光。  相似文献   
32.
文碧方 《现代哲学》2011,(6):113-119
文章在辨析并说明朱子性理学的内在义理和逻辑的背景下,试图对朝鲜时代几位重要儒家学者的朱子性理学诠释及其著名的"湖洛之争"作一分析和讨论,以期对朱子所谓的"心"及其相关概念、命题的理解与把握提供较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3.
本文认为,审理柏拉图通过其笔下苏格拉底之口提出来的著名的"哲学与诗的古老纷争",是进入柏拉图思想迷宫的一个重要入口,但是,这一纷争的含义并非显而易见.理解此一纷争,一方面需要深入细致地剖析苏格拉底批评诗歌的种种理由及其疑点,另一方面必须最终将之视为一种具有特殊意图的修辞.通过对柏拉图<王制>卷十的文本细读,本文力图弄清这一纷争的含义及其可能的种种修辞意图.  相似文献   
34.
多明我会传教士黎玉范是中国天主教史上著名的中国礼仪之争事件的主要参与者,他第一次在闽东传教区针对现实中的礼仪问题展开系统调查,并受命将托钵修会关于礼仪问题的疑问亲自递交给罗马教廷,从而打破了此前半个多世纪中国传教区只有耶稣会一种声音的局面,使中国礼仪问题从原本属于远东传教会内部的争端扩散到欧洲教会,促成礼仪之争的进一步扩大化.因为黎玉范的罗马之行,罗马教廷有关中国礼仪的1645、1656年文件,1661年多明我会兰溪会议,1669年教廷文件等一系列反应次第发生,中国礼仪问题逐渐演化为牵动东西方、延续数世纪的大事件.  相似文献   
35.
论荀子辟墨     
《孔子研究》2021,(6):100-108
  相似文献   
36.
公元8世纪末期在拉萨发生的吐蕃宗论,内涵深邃,殊难通达,藏传佛教进入后弘期以来千余年,仍因之聚讼不已。民国时期,随着内地兴起藏传佛教热潮,佛教界对此事也颇为纠结。太虚大师根据自己的见地和法尊法师新译的资料,进行了理性的抉择。他解答了四个问题:第一、西藏所传支那和尚,是否可代表中国的禅宗?第二、支那和尚所立的宗,是否当时真是被破?第三、假使不真被破,为什么自认堕负而归?第四、若中国禅宗曾在西藏被破,此刻西藏的教理流到中国,禅宗是否同样的被破而不能成立?太虚大师对吐蕃宗论的抉择,高瞻远瞩,宗说兼通,深入浅出,契理契机,可视为结论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37.
杨曾文 《法音》2005,(3):38-42
在蒙古建国号“大元”之前(1206—1271)及建国号的初期,佛教与以全真道为首的道教之间进行过激烈斗争,双方曾在朝廷的直接干预和主持下进行过辩论。在这个过程中,曹洞宗著名高僧万松行秀的两大弟子少林福裕、林泉从伦,都是佛教方面直接参与这一事件的重要人物。本文仅对少林福裕的生平及其积极参与的佛、道二教的论争进行介绍。一、嗣法于曹洞宗万松行秀关于记述福裕的资料,比较可信用的有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程矩夫奉敕撰文、赵孟頫书写的《大元赠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晋国公少林开山光宗正法大禅师裕公之碑》(下简称《元裕公禅师碑》)[…  相似文献   
38.
语词之争     
本文试图对关于语词之争这样的元哲学问题加以探讨,并指出可能的解决途径。在相当多的哲学争论中,有很多争论只是琐屑的语词之争,那么如何区别语词之争和真正的事实之争呢?我们可以通过语词测试来加以检验,从而辨别出何谓语词之争何谓事实之争,一旦某论题为事实之争,则在语言层面上的争论就变成了关于基底概念的讨论,比如关于意识问题,伦理学问题等等。在关于这样的基本概念上,无法给出唯一的定义,我们需要运用概念多元主义,不同的概念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因此本文所提供的方法并不能彻底地解决争议,而是有助于我们接近问题的核心,重新题解问题本身。  相似文献   
39.
李敬峰 《孔子研究》2024,(1):138-147+160
《大学》是明清之际“朱、王之争”的典据所在。与阎若璩并称为“清初经师”且为清初启蒙期代表人物的胡渭,承袭由《大学》介入“朱、王之争”的学术共法,通过撰写九万余字的《大学翼真》来积极回应这一全国性的学术思潮。他首先致力于“正经”,以“折中今本,否定古本”的形式重定《大学》文本,打造“胡渭改本《大学》”。而后进行“释经”,以“尊朱辟王”的形式对《大学》的义理骨架“三纲领”以及“八条目”的核心“格物”给予发明和推阐,显豁出“注重训诂”“广引诸家”和“汉宋兼采”的学术特质,从而衍生出丰富的学术史意义:一是以取证于经书的形式将“朱、王之争”从义理的战场延展至考据的战场;二是助推明清之际“尊朱辟王”思潮壮大,成为朱子学再度官学化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40.
西欧中世纪政教二元的政治体系造成了教俗双方在权力领域相互斗争又相互制约的局面.教俗双方的较量引发了关于基督教世界最高权力的争论.争论双方引经据典,以辩证法为工具,捍卫各自的政治立场,从而促生了经院哲学.因此,经院哲学的发展与政教之争的进程息息相关,是政教之争在哲学和神学领域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