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从文化的角度看,生命伦理之争是文化之争。也就是说,生命伦理之争的背后是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同一文化内部不同派别之间、对同一经典的不同诠释之间的争论。然而,东西方文化之间,以及同一文化内部各派别之间也并非完全不可通约,未来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必须保持其普世性和多元性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基督教史上,中国教会一直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两者曾有碰撞和对话,如清代中国的"礼仪之争"、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创办等。随着本色化运动的开展,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努力探讨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寻求一位可被中国文化接受的基督。通过对话、交流、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齐文化在汇入中国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之中后,以新的形式和形态继续向前发展。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整合之后的流变之一是与秦汉时期的经学合流,形成了齐派经学。本文就汉代经学的今、古文之争的历史背景、汉代经学的今、古文之争的概况以及齐文化对今古文之争的影响等方面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一元论与多元论之争是道德心理学领域近些年最为活跃的理论交锋之一。道德一元论认为所有外在的道德现象与内在的道德结构都可以用一种因素来解释。道德多元论则认为道德不能只用单一因素来解释,而是存在多个不同质的道德维度,且具有文化敏感性。对应道德理论和道德基础理论是这场争议的典型代表。双方就伤害的解释力、道德失声现象、模块化道德与洁净维度独立性等方面展开论争。未来研究应从三个具体方面进一步探索道德之一元论与多元论难题,进而保持道德心理学领域的理论活力。  相似文献   
15.
从诗学视角看古希腊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群 《世界哲学》2009,(5):18-25
本文首先检视了晚近十年国内古希腊文学研究的发展与现状,回顾并总结近十年国内古希腊经典作品和研究文献的译介情况,着重考察近年来国内新兴的古希腊诗学研究,尤为关注古希腊诗学研究的新取向。结合“诗与哲之争”的复杂关系,从诗学视角出发,重新思考古典诗学研究与古希腊哲学研究的关系及定位。本文指出,打破国内古希腊研究的学科分际,从诗学角度全面展开对古希腊经典的研究,对于推进国内古希腊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的角度看,生命伦理之争是文化之争.也就是说,生命伦理之争的背后是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同一文化内部不同派别之间、对同一经典的不同诠释之间的争论.然而,东西方文化之间,以及同一文化内部各派别之间也并非完全不可通约,未来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必须保持其普世性和多元性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7.
"佛本之争"后的本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赤松德赞时期,是佛教与本教的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佛、本之间为了取得独尊的地位,进行了辩论。一般的研究认为,这次辩论的结果是本教被禁止传播。本文通过吐蕃时期的法律条文所记载的内容、今新疆地区出土的简牍资料以及吐蕃的金石资料等,证明赤松德赞实际上采取了比较和缓的宗教政策,佛本之争后本教并未受到重创。即使在佛教已经广为传播的中下层社会,本教依旧是社会宗教活动的主流。  相似文献   
18.
王定安 《天风》2011,(1):27-29
在“礼仪之争”中,丧礼的争执过程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20.
1644年天主教在川传播过程中发生了成都教案,是为明清天主教进入中国后与本土宗教道教唯一的一次正面冲突。这场教案并未留下太多的中文记载,但在传教士记录的西文文献中可以觅得踪迹。该文从早期入华传教士对道教的态度出发,并立足西文原始材料,详细阐述成都教案产生的过程、特点及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而分析道耶是如何在中国文化框架内进行宗教对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