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0篇
  23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无声的展览     
《无声的展览》这篇文章是想说说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合作举办的“佛教文化艺术展”的事。 展览会没有声音本来很平常,为什么要突出“无声”二字呢?  相似文献   
212.
《法音》2014,(1)
正本刊讯2013年12月24日,在经过初坛授沙弥戒与二坛授比丘戒后,中国佛教协会在尼泊尔中华寺举行了庄严的三坛大戒授菩萨戒仪式。在佛陀故乡传授菩萨戒,这在中国汉传佛教史上尚属首次,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和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13.
正梁漱溟的哲学思想是在儒学与佛学之间的互动融通中发展起来的,无论其为人处事还是著述治学都有融儒学与佛学于一体的理论尝试,在深层义理上呈现出超越形式层面的真正会通。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遭遇了被视为代表人类文明最高程度的西方文化的有力冲击,作为现代新儒家开山者的梁漱溟也不能回避东西方文化间的对话问题,不得已将西方文化作为参照物进  相似文献   
214.
学诚 《法音》2014,(10)
正(2014年10月15日)各位常务理事:2012年11月,我会在江苏无锡召开了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议。2013年8月,我会隆重举行了中国佛教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并在河北香河召开了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受传印会长的委托,现将我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以来的主要工作情况,以及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报告如下,请予审议。一、一年来的主要工作(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相似文献   
215.
正本刊讯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东方哲学学科重要奠基人,印度总统奖获得者,中国佛教协会前顾问巫白慧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10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巫白慧先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梵文学家和佛教因明学家。1919年出生于香港,广东惠州人。1940年,他被太虚大师选派到印度留学,先后就读  相似文献   
216.
罗喻臻 《法音》2012,(1):62
本刊讯2011年12月22日下午,王健秘书长在北京广济寺怀远堂会见意大利华人华侨佛教总会黄树林会长一行,宾主双方进行了亲切愉快的交流,副秘书长张琳、演觉法师等出席了会见。会见中,黄树林会长介绍了意大利华人华侨佛教总会和普拉托普华寺的情况,他说,意大利华人华侨佛教总会以举办佛事活动来增强侨民和华人信众的凝聚力,激发广大侨民的爱国热情,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出力献策。总会曾开展支  相似文献   
217.
陈星桥 《法音》2012,(4):19-24
2012年4月2日凌晨零点36分,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当代著名高僧、佛门泰斗、世寿106岁、戒腊84夏的本焕长老,于深圳弘法寺安详示寂。哲人其萎,天地含悲;人天眼灭,佛日潜辉!汉传佛教四众弟子顿失法门砥柱,陷入无比沉痛与哀思之中;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对于这位爱国  相似文献   
218.
李贺敏 《法音》2012,(12):10
本刊讯12月5日至8日,以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演觉法师为团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4人应邀访问新加坡, 并出席新加坡佛学院教学大楼奠基仪式。6日上午, 新加坡佛学院教学大楼奠基仪式在光明山普觉禅寺隆重举行。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新加坡佛学院院长、普觉禅寺方丈广声法师以及中国佛教代表团演觉法师等 300 余人出席。广声法师在致辞中, 特别感谢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和中国佛教协会多年来对新加坡佛学院的办学、招生等方面所给与的大力支持、帮助与关心; 希望在古圣先贤所创造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两国佛教界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219.
普同塔是汉传佛教寺院中常见的安葬亡僧骨灰的建筑。普同塔的修造为本没有资格造塔安葬的普通僧侣提供了恰当的入塔方式。普同塔作为“恒河沙”般佛教现象中非常微小的“景观”,实际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化过程。同时,普同塔的概念范畴也扩大开来,除僧众外,居士也可入塔安葬。对僧人来说,僧众在寺中的生活是带有神圣性的,而普同塔的神圣性也通过凡僧集体安葬的方式凸显出来。所以对汉传佛教来说,普同塔这种墓葬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现实寺院生活模式的模仿。  相似文献   
220.
《法音》2010,(1):4-5
<正>(2009年5月8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10年1月10日公布)第一条为了规范汉传佛教教务管理,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