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162.
学诚 《法音》2014,(10)
正(2014年10月15日)各位常务理事:2012年11月,我会在江苏无锡召开了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议。2013年8月,我会隆重举行了中国佛教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并在河北香河召开了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受传印会长的委托,现将我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以来的主要工作情况,以及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报告如下,请予审议。一、一年来的主要工作(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相似文献   
163.
佛教慈善事业是大乘佛教修行方法之一。大乘佛教福慧双修的理论,强调修福是第一位的修行。一个人只有满足了物质生活的最低需求(福报),才能追求精神需求(智慧)。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在2000多年的发展史上,始终强调福慧双修的信仰特色。  相似文献   
164.
(2009年5月8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10年1月10日公布)第一条为了规范汉传佛教教务管理,根据《宗教事务条例》、  相似文献   
165.
普同塔是汉传佛教寺院中常见的安葬亡僧骨灰的建筑。普同塔的修造为本没有资格造塔安葬的普通僧侣提供了恰当的入塔方式。普同塔作为“恒河沙”般佛教现象中非常微小的“景观”,实际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化过程。同时,普同塔的概念范畴也扩大开来,除僧众外,居士也可入塔安葬。对僧人来说,僧众在寺中的生活是带有神圣性的,而普同塔的神圣性也通过凡僧集体安葬的方式凸显出来。所以对汉传佛教来说,普同塔这种墓葬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现实寺院生活模式的模仿。  相似文献   
166.
种菜小记     
闲云 《法音》2000,(8):41-41
随着中国僧团入住蓝毗尼中华寺,汉传大乘佛教的种子又重新播撒在佛陀的故乡。古德有言:法轮未转食轮先,修行进道、弘扬佛法,也要靠适当的营养来资养命根。 在佛陀时代,沙门释子依照佛制是托钵乞食或接受施供,今天的上座部佛教僧人仍保持着这样的传统。因地域关系,中国汉传佛教却有着不同的习惯。 汉传佛教的特点之一就是素食。不过须根据人体需要,用丰富的菜蔬来补充营养的缺乏。如是吃菜又成了第一大问题。而尼泊尔人的饮食习惯,是以一种叫“摩色拉”的粉末调味,以土豆为主料炒制的混合菜,味浓而辛辣,再配上黄灿灿的尼巴利小豆…  相似文献   
167.
吕澂先生为蜚声中外的佛学家。作者亲随吕先生攻读佛学多年,对吕先生十分了解。本文就吕先生的为人处事、治学精神,尤其是在佛学研究上的卓越贡献,一一作了评介。文章写得全面系统,透彻感人。本刊特发此文,以饷读者。  相似文献   
168.
桑吉 《法音》2004,(1):37-37
本刊讯2003年12月9日和20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建佛学院院长学诚法师应邀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学僧讲课,这是自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建院以来首次举行的汉藏佛学院之间的佛学交流。学诚法师向来自甘肃、青海两省的38名寺院管理委员会主任分别做了“以寺养寺与公益事业”和“弘法利生”两场报告。第一讲系统地分析了汉传佛教寺院经济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过程,探讨了古代汉传佛教公益事业的特征,以及佛教教育、文化、福利与慈善事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就建国后,中国佛教慈善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做了多方面的回顾、概括和总结。第二…  相似文献   
169.
自称为“凡愚僧”的演培法师(1917—1996),是连接近现代中国佛教发展史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先后求法于观宗寺弘法研究社、闽南佛学院和汉藏教理院,  相似文献   
170.
杭州飞来峰石窟造像是中国公元10世纪以后著名的晚期佛教雕刻.它集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艺术于一体,是我国东南地区多民族佛教文化交流的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