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252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319篇
  2011年   288篇
  2010年   208篇
  2009年   233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204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尹立 《宗教学研究》2002,(2):116-120
佛教认为语言生产于人们的虚妄分别。众生生活在名言世界里 ,执着为真 ,因而烦恼倍盛。佛教则利用语言诠释真如妙理 ,帮助人们解脱烦恼 ,甚至直接在语言中当下体认诸法实相。  相似文献   
192.
避谷食气为中国古来方士求仙养生之术 ,并且在西汉已极盛行。佛教传入后 ,也摄取了中土辟谷导引之术避谷导引。本文探讨了敦煌出土有关避谷食气方面的佛典 ,论述其受中土道教影响的情形。  相似文献   
193.
佛教的戒律是佛教本来面目的表现 ,清规则是佛教本土化的特征。晚明时期 ,佛教界在此两方面都出现了问题。为了扭转佛教发展的颓败趋势 ,作为晚明四大师之一的宏 ,分别在戒律和清规方面采取有力措施。针对佛教戒律的庞杂不明 ,宏对之简约 ,以使僧众有所依规 ;针对清规的日益世俗 ,宏制定《云栖规约》 ,以别僧俗界限  相似文献   
194.
佛教的现代化是20世纪佛教界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如何实现佛教的现代转换,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居士佛学中南京支那内学院的中坚人物吕澂,在1949年以后,自觉地把佛教的现代化方向指向了学术化。他在《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中,明显地表现出对印度佛教思想发展规律的自觉探讨。这种探讨同他对佛教思想的本质以及对中国佛学发展规律的探讨一起,共同构成了作者“佛教学术化”和“佛学学科化”的尝试,实际上也是他对佛教未来发展方向的基本定位。  相似文献   
19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光辉灿烂。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 :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前者为中国文化的正统 ,后者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道教则是中华文化的另一主干。当佛教传入我国之后 ,儒、道、佛便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鼎立的局面。道家思想和道教 ,对我国古代的社会政治、文化、学术、宗教、医学、文艺、科技等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它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鲁迅先生曾给予恰切的评价 :“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在初创时 ,奉老子为教祖 ,以道家思想为重要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6.
金门海印寺     
陈炜 《福建宗教》2002,(2):43-44
金门岛位于厦门市东约8千米的大海之中,总面积150平方千米,是福建的一个岛县。由于两岸长达50多年的阻隔,大陆的民众对金门了解甚少。金门是一个美丽的海岛,四周巨浸环抱,主峰太武山巍巍然屹立于绿岛之中。山逶迤十余里,巨石挺立,状如兜鍪,故名“太武”。  相似文献   
197.
正兴 《福建宗教》2002,(3):36-37
1994年12月14日,中国大陆第一家佛教慈善机构——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在已故会长妙湛老和尚的倡导下,经海内外各界积极推动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198.
199.
释本性 《福建宗教》2002,(2):16-17,19
应台湾佛教界的联合邀请,中央政府特批,2002年2月23日,陕西西安法门寺佛指舍利在两岸佛教界400多名僧俗弟子的护送下,由专机运抵台湾,先后供奉于台湾大学体育馆、台北县三峡镇金光明寺、高雄县大树乡佛光山、台中港区综合体育馆、南投县埔里镇中台山等处,于3月31日返回法门寺。佛指舍利赴台供奉第一星期,瞻仰信众就近百万。  相似文献   
200.
佛教寺院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是一个重精神轻物质的民族,因而造就了佛教的出世性和超越性。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佛教也必须解决俗谛、俗人、俗法的事,寺院经济问题出现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院经济进一步发展,并且成为社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佛教宗派的形成和佛教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但由于寺院经济的急剧膨胀,威胁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出现了“灭佛”事件。“灭佛”使寺院经济遭到破坏,佛教举步唯艰,需要新的生存和发展形式。禅林经济应运而生,它为佛教在中国遍地开花做出了极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