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0篇
  258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性命先后"是道教内丹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从内丹学文献出发,梳理"先命后性"和"先性后命"在内丹学南北宋中的确切意义,并从理论上指明其中可蕴含的哲理意义,说明两者内在相通与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32.
    
我越来越觉得,人活着,就像个气球,年轻的时候,拼命打气,似乎怎么打都没事,反正皮糙肉厚,巨能承受;到了中年,感觉有点吃不住劲几了,放慢了打气的速度;再往后,只是下意识地充气.还得时不时放出一点来。  相似文献   
233.
孔子是儒家学派性说的首倡者。他认为,性是人初生的原始状态,与生命有关,而生命的起源,与天有关。天能以气生物,故人性自然含气。同时在孔子的视野中,人的欲求通过心的役使,凭借气(血气)表现出来,为此孔子发明了"戒"的工夫。"戒"凸显的是心与气的关系。孔子还提出,性之善恶与后天礼乐驯导("习")有关。孔子推崇善美之乐,认为这类乐能激发人性中的积极内容,同时提倡"不食"原则,旨在约束消极之气对人的影响。这便是孔子以气论性的思想逻辑。遗憾的是,孔子并未对人性进行善恶属性辨别。这是他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34.
《道德经》传世的文本形态复杂多样。如何正确解读经文的文本成为研究《道德经》不可绕过的一道坎。《道德经》文本中出现过八次"和"字。通过对这些"和"字的集中疏解,可以发现在《道德经》解释史中,存在某种多元层累的解释学。分析这一解释路径,可以为进一步解读《道德经》经文提供某种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35.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伊斯兰国家,马来语为国语,通用英语,汉语使用也较广泛。伊斯兰教为国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拜物教等。 截至2005年底,全国人口2626万,马来人及其他原住民占66.1%,华人占25.3%,印度人占7.4%。马来人全部信奉伊斯兰教,此外,原住民、华人和印度人中也有比例不等的穆斯林。  相似文献   
236.
新书架     
<正>《汉宋易学解读》简介余敦康著,华夏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477千字,530页。该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汉代易学部分有六章和附录一篇。作者认为,卦气理论经由孟喜、京房和《易纬》的相继发展,成为表达儒家价值标准和文化理  相似文献   
237.
238.
张载从气论的角度反对数学派以数为本原的观点,指出《系辞》天地之数为气化的数字化表达。其天地之数即大衍之数的观点,一方面是发挥《系辞》参伍以变的理论,一方面是受刘牧《河图》的影响。其十终反一的数字循环说与他的太虚之气的聚散学说是相关联的。以九为数极的思想也是源于对《系辞》天尊地卑说的发挥。张载用数字贯穿起来的天地万物生成模式直接受到图书学派的影响,但缺乏严密性,其中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其旨归还是气论。  相似文献   
239.
楚简<亘先>为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据整理者李零的说明,属道家资料.本文之作,即在此一前提下,论述<亘先>中所显示的哲学问题主张,并由此得以一窥战国时期道家对于某些哲学论题曾有过的讨论.在论题的探究中,分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主旨在论述<亘先>之哲学理解;第二大部分是就亘先中与老子及其后学的发展论述,并藉此推定<亘先>一文的时代哲学论述. 第一部分,主要是依据庞朴的简序,对<亘先>一文的理解与诠释.第二部分主要是就与<亘先>哲学观念相关,同时又在<老子>及其后学中有过不同的主张与论述为主,大抵有"恒、先"、"无有"、"气"、"或、欲"等几个哲学论题.  相似文献   
240.
张载的哲学思想研究,20世纪以来,受到学者的相当重视.胡适于1919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只写出了先秦部分,故对于宋元明清的道学或理学全未涉及.其实,以胡适当时的思想和心态,他也不太可能对道学或理学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冯友兰先生在1930年代初期完成了<中国哲学史>上下卷,此书得到当时学界的一致好评,认为全面超越了胡书,其原因固然是冯书完整地叙述了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哲学史,更主要的则是,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详于文字的考证训诂和历史境况的介绍,对文字所表达的哲学义理体会较浅,而冯书不重文字的训诂考证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而特重于哲学义理的了解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