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陈永涛 《天风》2018,(2):33-33
为了避免文化疏离现象和基督教的迷信化或民间信仰化,作为中国基督徒,在中国神学的思考和构建中,我们需要跋涉于两个不同的传统之中。一个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另一个是基督教的传统。这两个传统同时供给我们信仰和神学的养料。  相似文献   
92.
中国南传佛教与南亚东南亚南传佛教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佛教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公共外交中应充分发挥南传佛教民间外交的独特优势,使南传佛教成为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的“共同话题”,实现南传佛教“地缘优势”与“中国叙事”的良性互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传递中国声音,传输中国正能量,真正促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囤家问的民心相通、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93.
中国民间信仰以神祠为单位的祭祀组织有着相对稳定性的空间区域,这些空间区域由于祭祀组织功能和形成历史的多样化具有不同的内涵,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以泉州东海镇典型村落为例主要探讨其中基层行政区划性祭祀空间的结构特征和成因。  相似文献   
94.
李明洁 《学海》2011,(6):156-160
目前,以流行语为代表的民间语文的兴起拉开了一场新的语言转向的序幕。基于群众性非虚构叙事行为的现实性和行动性,大众的言说行为突显了主体性,演变为具有民主意义的话语实践。我们把这类兼具"现实性"与"行动性"特征的言语实践称之为"非虚构言语实践",其特征是:文本编码行为、话语言说行为和社会实践行为三位一体。"非虚构言语实践"在当代极具社会实践价值:作为饱含当下性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事实,它以民间包围学院的方式解构了虚构的宏大叙事,以新的话语形式开启了新的文化启蒙的路径;它也促发了言语实践重回本体论地位的认知反思,导致"语言转向"运动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再次整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95.
河南传统美术文化遗存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现代化、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独特的中原传统美术文化日趋被外来的各种艺术思潮、文化观念所侵扰、解构和分离,以至陷入濒临灭绝的窘境。通过对河南传统美术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不仅能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中原文化的凝聚力,而且对创建有鲜明中原美术文化特色的现代河南美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也是加快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十分必要而又意义深远的课题。  相似文献   
96.
作者的研究始于切身的困惑,即宗教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地位问题。《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  相似文献   
97.
笔者通过对武当山地区活判子信仰的现状进行了详实深入的考察和研究,认为武当山地区活判子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独具特色的信仰形态,在信仰体系和功能方面都有其自身特点,它已成为大山深处乡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参与到当地村落生态文化的构建之中。  相似文献   
98.
民间信仰中巫师身份及其构成的经典论述,大致有源自于私人膜拜、社会交换或神明灵验等类型,如涂尔干的"私人膜拜"、莫斯的"礼物模式"与桑高仁的"灵验模式"。本文基于广东民间巫师的田野调研,发现民间巫师的身份及其神圣性构成既不局限于私人领域,亦不局限于交换关系。巫师身份的神圣性来自于私人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建构,其"身份"的神圣性构成的核心是民间传说的所谓"神圣能力";而巫师通神的灵验效果即通过这种"神圣能力"来表达。此可称为巫术身份的"通神模式",经由私人性和社会性双重逻辑构成。巫师作为人神中介的具体身份,集中体现在仪式场域和信奉者的私人交往秩序中。  相似文献   
99.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抵全在道教”。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已深人进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之中,道教文化已在中国民间习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在传统节日中,在居家行旅的日常生活中,在生老病死的人生驿站中,无不有道教文化的斑斑痕迹。 一、岁时节令的神灵传说 中国民间保存有各种各样流传已久、相沿成俗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及其相关的风俗习惯与道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是源于道教的传说,甚至纯粹是道教节日。现将目前尚存并在民间仍有一定影响的岁时节日中有关道教传说标举如下,…  相似文献   
100.
田瑾 《中国道教》2001,(3):57-60
大慈延福宫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 2 0 3号 ,始建于明成化十七年 (1 481 ) ,庙内主祀天官、地官和水官三神 ,因此又被人们称作“三官庙”。该庙建成后 ,明宪宗曾经撰写碑文 ,记述了建庙初衷及该庙建筑规制 ① 。正德十一年(1 5 1 3) ,明武宗赐封该庙住持严天容为真人 ,“领道教事”② 。可见当时大慈延福宫受到皇室重视 ,地位非同一般。明清时期 ,北京城内外的众多三官庙中 ,当属大慈延福宫规模最大。全庙由正院和东道院组成。整体布局严整 ,气势雄伟。沿中轴线由南向北 ,依次排列山门、大慈延福殿等主体建筑。山门为七开间 ,黑琉璃瓦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