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从我国文化底蕴深厚的近代汉族民间服饰植物纹样为着手点,将近代和当代服饰设计理念相结合,很好的体现了当今人们对独特艺术风格和质朴生活情趣的追求与向往。通过服饰植物纹样的发展与形式美特征,着重对近代汉族民间服饰植物纹样在现代童装设计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2.
木版年画以“驱凶辟邪”“祈福迎祥”为重要题材,其神像画也多取材于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信仰的各种神灵,因此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一、作为非遗的木版年画年画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之际用以迎新接福的一种普及性的传统艺术样式。年画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汉代驱邪的神荼和郁垒;在宋代,逢到岁时,以张贴印刷的神灵像来乞求平安的习俗已出现,称为“纸画”。  相似文献   
93.
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家、道家文化及民间习俗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中国固有的文化,共  相似文献   
94.
东周时期,针对礼文的形式化弊病,儒家苦心孤诣,力图匡救时弊,强调礼的根本在于内在精神。儒家礼学思想,从"礼物"上表现为一种"尚朴贵质"论,此即《天子建州》"豊(礼)之于宗庙也,不腈(精)为腈(精),不美为美"所蕴含的礼学观;就"礼仪"而言,则体现为"重情",重视人的诚敬之心与内在德性的取向,此即《天子建州》"义(仪)反之,腈(精)为不腈(精),美为不美"所体现的礼学观。儒家力求在历史发展中,礼乐能够质文统一、情文俱尽,简文"礼者,义之兄"即体现出这种礼文质兼善、和谐相济的礼学观念。  相似文献   
95.
徽州汪氏宗族和汪王信仰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于汪氏宗族而言,汪王信仰已成为本族极为重要的优势文化资源。借助对这一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汪氏宗族有效加强了宗族自身的凝聚力,加强了本族与官府的联系,提高了本族在地域社会的地位。  相似文献   
96.
期刊简介     
《心理学报》2016,(4):457-457
正《心理学报》是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1956年创刊,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北京大学图书馆)《中  相似文献   
97.
左康华 《现代哲学》2016,(1):117-121
刘向提升了乐教在儒家教化体系中的比重,使乐不再是从属于礼的、反映着礼的价值内涵的附属品,也使乐教具有了不低于礼教的、无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刘向提出性情相应,性不独善、情不独恶的人性假设,认为音乐可以感通人情进而善化人性,使儒家的乐教理论建立在了更为可信的哲学根基之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乐教合理性的论证。刘向以阴阳五行思想修正乐理,以黄钟之数为基础,完善声、数、度、量、衡的律历体系,并初步建立起具有相对严谨逻辑性的乐教逻辑,从而促进了儒家乐教思想在汉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98.
莫力  马祯 《宗教学研究》2016,(1):177-183
"摆维桑"是耿马孟定地区傣族社会以村寨为单位举办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仪式.该仪式不仅是孟定地区傣族人获得佛教功德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傣族怀念祖先和祭拜寨神的仪式依托."摆维桑”是南传佛教与傣族民间信仰依存的仪式性体现.本文通过再现"摆维桑”的仪式场景,分析仪式过程中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傣族民间信仰的融合揭示了二者在傣族地区的共存模式及其对傣族社会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
“述而不作”之于孔子——一个阐释学角度的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述而不作”作为孔子对待精神遗产的基本观点 ,涉及到“礼”和“道”、历史与哲学两个层面。孔子非常重视“述” ,但实质上并没将“述”和“作”视为冲突。尽管他认为“道”已经给定 ,但仍强调主体的积极介入。从《论语》中的阐述来看 ,“述而不作” ,其重心已转为“述”中之“作” ,每个人的“作” ,人的鲜活存在构成了“历史”、“真理”鲜活的存在。在纳入性的理解和发散性的阐释中 ,孔子更为赞赏后者。“述而不作”导致“我注六经” ,而“我注六经”的实质却多有“六经注我”。“托古改制”的方式在中国历史各个阶段、各个方面频仍使用 ,阻力较小 ,其渊源可追溯到孔子这种“述而不作”的论述与实质  相似文献   
100.
徐晓望 《法音》2000,(1):86-89
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是中国宗教文化史上日益引起兴趣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福建自古以来浓郁的宗教气氛一直是区域文化突出的特点。不论岁月的变幻还是时代的兴替,民间信仰与佛教两大宗教文化,都以其炽热的温度,烘托着社会变迁的轨迹。因此,研究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福建区域是较为典型的。如果说佛教曾经是外来文化,那么,它在福建等中国南方的传播及其一度达到炽点的温度,都与南方长久的民间信仰传统有关。福建自古以来即是一个“信巫好鬼”的区域,这是培植民间信仰最好的土壤。对古代的闽越人而言,世界万物都是具有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