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72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通过阐述重构叙事病历在银屑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探讨了重构叙事病历在银屑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应用的模式和意义,并分析了该模式存在如部分患者对参与重构叙事病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等问题。认为将重构叙事病历应用于银屑病患者的健康管理中,有利于医务人员通过叙事医学为患者提供帮助,改善患者的沟通能力和认知能力,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周围环境,提高了银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与生存质量,拓展了叙事医学及重构叙事病历的临床领域。

  相似文献   
12.

叙事医学为人文社会学科介入医学范畴提供了建构性方案,使技术至上的医疗实践逐渐转向重视患者个体的生活价值、痛苦关怀的人文实践,对于医患主体间的鸿沟消弭、理解改善具有独到之处。然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视角下,依然需要对西方语境中的叙事医学方法论进行审慎反思,尤其是要考虑国别体制下的文化差异与社会现实,避免造成简单化搬运与应用。在扎根中国本土情境的基础上,探索适应我国的医疗卫生实践、构建和谐医患环境的叙事医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介绍老年医学科叙事医学理论学习和实践案例。应用关注、再现、反思、归属等叙事医学实践,关注老年患者主体性,发现疾病背后的故事,弥合医患视域差异,帮助老年患者及家属正视死亡教育。间接反思提升老年医学科医患沟通品质。直接反思助力医务人员发现工作中的短板,完善工作范式,提升工作品质。老年医学科叙事医学实践帮助医务人员从老年患者生命病痛的角度出发、理解和善待生命,帮助医护人员化解医患沟通困境,优化医患关系生态,全方位维护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情感、精神健康。

  相似文献   
14.

对17名不孕女性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并用解释现象学中Colaizzi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孕女性忍受着医学技术介入导致的生理痛苦,以期望治愈“残缺化”的身体,并遭遇内疚、缺憾感等负面心理体验以及家庭关系的失序与重塑。不孕事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传宗接代”“母职”建构等相关联,不仅使女性形成低价值感的身份认同,还会遭遇社会污名,而污名管理中的集体沉默策略又影响了女性的社会生活质量。专业人员可以通过个人叙事表达生命关怀,通过社会政策和组织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以叙事医学工具反思性写作为切入点,首先从医方、患方及外部环境三个角度分析了当前医患共同决策所面临的临床实践困境,其次在对反思性写作概念、实践特点概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叙事能力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叙事医学伦理对决策困境的作用,最后从促使医方自我反思,避免引导式决策及权威主义;弥合医患视阈差异,达成决策共识;阐明并澄清患者偏好及价值观,促进个体化共同决策;提高患者参与决策意愿,调动参与决策积极性;缓和医患关系,实现医患共情,促进共同决策良性互动五个方面阐述了反思性写作对医患共同决策困境的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考察不同情绪下信息呈现方式对新冠疫苗接种意愿和态度的影响。实验1表明,无论个体处于何种情绪(中性、快乐和愤怒),叙事信息和非叙事信息均能增强接种意愿和态度。实验2使用了更丰富的信息,结果显示,无论个体处于何种情绪(中性、快乐和愤怒),叙事和非叙事信息都增强了新冠疫苗接种意愿;叙事信息增强了对疫苗接种的态度,但非叙事信息并没有明显的效果。结果表明,无论个体处于中性、正性(快乐)还是负性(愤怒)情绪,叙事和非叙事信息都能有效地提高新冠疫苗接种意愿。然而,采用更丰富的叙事信息对改变新冠疫苗接种态度可能更有利。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9,(3):19-26
社会科学知识的生产,不仅有赖于逻辑自明的"以理论为导向的经验研究"(theory-oriented empirical research),有时候也来自针对特定社会干预方案及其后效的实证评估。本文首先给出了一个关于"社会政策"的广义界定,认为在一般性社会干预的视野下,任何一个企图提升人类,或其内部特定人口组群(population segments)之总体福利的公共知识行动(public knowledge action),都具有社会性,因此都是社会政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引入作者亲身经历和关注的三个政策案例并见证了社会行动者对特定政策的适应性回应之后,论文提出了迈向"证据为基础的社会政策研究"这样一个倡议,将其看作当代社会知识生产的一个主要来源,并强调指出,对社会政策证据生产之时序性的完整把握在这一知识生产过程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文章还将该生产时序分解为三个阶段进行细致说明:(1)对嵌入性政策场域(embedded policy field)的定性把控;(2)操作化、多点测量和评估证据的系统采集;(3)作为包容性解释的理论叙事(theoretical narrative[s] as accommodating explanation)的生产和提炼。  相似文献   
18.
修行人类学是中国宗教人类学者提出的最新研究范畴,旨在探寻人类学的宗教研究之新进路,即以内部性理解的视角,去反思宗教人或信仰者自身的文化习得机制或信仰的内在动力,从而为中国的宗教人类学提出一个具有普世性和关键性的话语构建。中国近现代民间教派(道门、教门)思潮是一种以复兴或传承传统文化为主导的宗教本土运动,具有典型的家族相似性和济度宗教(salvationist religions)的精神气质。从修行人类学的视角观之,道门或教门之有效存续和持续成长的弘道动力,主要来自于一种以救劫、济度(济世度人)为主导的修行传统。中国宗教谱系自身的传播方式,并非仅仅是西方式的传教模式,而是带有存神过化(道化)特征的修行模式,遵循礼不往教的化育的原则。济度宗教反复提撕道化(道降庶民)的范畴,充分反映了它们对于正统化的文化诉求和文明化的价值想象。讨论济度宗教存神过化的方式、特性、结果,有助于综合思考中国精神世界中的修行模式及其超越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本土宗教的虚神信仰是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逐渐形成的。虚神既是虚无的假名,又是实在的大全;既是无形名无位格无意志的自然法则,又是有化身有感应有善念的道德之根。当前,中国宗教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既迎来了有序发展的契机,也面临着需要应对的失序挑战。一方面,要积极应对宗教原教旨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势力,对中华文明复兴和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构成的威胁;另一方面,要突破前苏联宗教学理论和政策的羁绊,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为导向,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宗教学理论。这是新时代交给中国宗教学者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当代民间礼仪传承与实践同时关联着文化传统与当代社会构建,在民间社会中道士作为重要的仪式专家非常值得关注。本文以湖南湘乡丧礼中民间道教的礼仪传承与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礼仪传统、仪式陈设、仪式过程的描述,阐发民间道教的礼仪传统、当代实践与变迁,并将其放置于当代湘乡完整的丧礼实践中去讨论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