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张圣君信仰的形成约在两宋之交。张圣君历史上真有其人,被民众神化,是在唐宋之际福建造神浪潮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宋代张圣君信仰的文人化气息非常浓厚,这与文献记载者的身份和当时社会背景有莫大的关系。进入明清,张圣君信仰的俗民化特征日趋明显,在传说和民俗方面则不折不扣地体现出农业神信仰的实质。张圣君由人而神的过程在造神时代也只是沧海一粟,而他能在众多的神灵中脱颖而出,信仰突破原有的空间、地域,辐射到更加广袤的地区,其传说和在信仰基础上形成的民俗对其助力甚大。  相似文献   
72.
中国传统民俗符号是历史、文化和民俗事项相融合的产物,储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事项信息,蕴含丰富民俗文化内涵,体现着鲜明的艺术个性,是研究中国民俗史、文化史、传播史和艺术史的直观图示资料。  相似文献   
73.
李旋  王睿 《美与时代》2013,(12):25-25
通过从旅游城市中小型景观空间的设计现状和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表现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少数民族文化和景观设计的关系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城市中小型景观空间设计提出些初步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4.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重要的民间文化资源,它更成为能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一种符号。自2005年我国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评审、申报起,截止到2011年6月,汉中已拥有国家级名录6项,省级名录39项,市级名录59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广泛、种类多样,既有体现历史文化的故事传说及民间戏曲,又有贴近百姓生活的各种民俗活动。蔡伦造纸传说、洋县佛教音乐、汉调桄桄等优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大地提高了汉中的知名度,也推动了汉中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5.
民俗艺术根植于民间,具有独特的审美形式与审美情感,是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精神的承载者。民俗艺术引入高校艺术教育,将丰富既有教学内容,改变单一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审美视野,激发学生审美创造力,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也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发展。灵活选取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是民俗艺术教育走进高校课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6.
云龙是云南省历史悠久的重要产盐地。云龙山地白族的盐井文化其内涵十分丰富,与该地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开拓发展息息相关,也在当地白族宗教文化的建构中打下了烙印。探讨云龙山地白族的盐井宗教民俗及其文化内涵,不仅可以映证云龙盐井生产的历史,而且可以映证云龙山地白族宗教文化的特性。白族的盐井宗教民俗文化是云龙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云龙山地白族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7.
民俗学作手段对中原曲词文学中的信仰民俗进行研究阐释,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与评价当今中原地区民间仍流传的种种千奇百怪的民间信仰仪式和习惯,提高广大民众的精神文明素质,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8.
中国民俗中的狮子具有避邪御凶、预告灾难、决断是非、招财纳福、掌管生育等神性,是力量、权势、祥瑞和民族文化的象征。舞狮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它集武术、舞蹈、编织、刺绣、绘画和音乐等多种艺术于一身,与中国的宗教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79.
佛教寺庙既是宗教信仰的载体,也为大众提供展开活动的公共空间。在中国的寺庙中,不乏接引信众、传播知识、大众娱乐、商务买卖等活动。某些寺院由于其特殊的影响力,不仅为一个地域群众提供信仰活动的公共空间,同时还很有可能会带动此地形成某些新的民俗。通过对四川遂宁广德寺及当地观音信仰的考察可发现,寺庙与民俗之间,彼此都在共同成长,寺庙借助民俗活动,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本,而民俗也视寺庙为其存在下去的精神家园,在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都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这两者往往会平稳地延续下去,成为社会生活中非常富有世俗味道的信仰形态。  相似文献   
80.
兰晔 《中国宗教》2018,(2):82-83
现在,传承千年的“接春”民俗活动的礼仪和抛模没有被简化、削弱,反而添加了道家“拜太岁”的仪式,“接春”的内涵也从简单的雠农衍生泛化成了纳福添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