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邓博 《中国宗教》2022,(7):82-83
上海道教音乐可以分为西乡、东乡、市区三个不同流派,共同表现为细腻委婉、典雅清新的音乐风格,同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道教文化载体。2008年,上海道教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  相似文献   
22.
沈利华 《学海》2005,1(5):141-146
在中国民间诸神中,灶神掌管着人间生杀、祸福大权,人们对之产生敬畏感,又由敬畏而"媚灶"、"谢灶",巴结、贿赂灶神,以达到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功利目的.祭灶旧俗现在虽渐趋消亡,但作为它的伴随物的民俗心理依然顽强地存在着.社会文化心理较为复杂,对民俗心理的变革,本质上就是对人的改造,亦即对国民性的改造.  相似文献   
23.
鬼魂信仰是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五台山地区,人们对鬼魂的认识表现出典型的地方特色,人们心目中的鬼与魂是两个不同的无形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的神秘而虚幻的意念。  相似文献   
24.
从"僧人的佛教"角度,以粤东潮汕地区为中心,说明明清以来佛教的寺院功能及其僧人角色、职志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表现为以迎合、俯就民众的宗教意识、现实利益、愿望追求等为能事,从而使宋代以前尚维持的佛教寺院、僧团的独立性、超越性宗教品格最终丧失,而与中国民间思想观念、民间信仰、民间习俗混融合一,成其为名副其实的"民俗的"佛教。其典型的表现特征有三:一是寺祠不分家,兼祀三教诸神;二是僧人住持祠庙,模糊宗教角色;三是僧人兼做红白佛事等俗务。郑群辉,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相似文献   
25.
曲丹萍 《美与时代》2014,(7):100-100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同时它也是根据人们民间的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在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发展演变也是这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现有的文化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6.
姜庆莹 《美与时代》2016,(10):114-115
民俗艺术是我国民间存在的具有地方风土人情的一种美术形式,看似大俗的民间艺术,被艺术家加工后变成一种大雅的艺术形式。民俗美术的出现对中国文化传承起着促进作用,并且对中国绘画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道教是乐生恶死的宗教,其长生不死思想,渗透在国人的思想意识、民俗心理和社会习俗诸方面,影响深远。岭南人的生死观就带有浓厚的道教意味,体现道教在岭南的地位及其与岭南文化的融合。一、饮食的讲究,体现道教“重生养生”思想乐生恶死是道教的核心。道教重生乐生,视生如同天地之大,如作为五斗米道的重要秘典《老子想尔注》就把《老子》第十六章中的“公乃王,王乃大”和第二十五章中的“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的“王”字统统改为“生”字,并加注云:“生,道之别体也。”①强调生与道合一。太平道的经典《太平…  相似文献   
2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邪教在农村不少地区禁而不止并呈曼延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1、中国传统的多神信仰民俗,为异端邪说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土壤;2、中国传统的灾难信仰制度与灾难信仰心态,使邪教的"劫变"观大行其道,并极大限度地增加了邪教的煽动性和扩张力;3、社会转型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基层政权控制能力的疲软、文化娱乐生活的匮乏、价值信仰的失范,都给了邪教以可乘之机;4、农民物质生活的相对贫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欠缺,是邪教在广大农村扎根与发展不可忽视的物质因素.对农村邪教问题的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主要包括:1、加强相关的法律建设和制度建设;2、建设农村基层组织中的斗争机制;3、加强宗教理论研究,普及宗教知识;4、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5、发展经济,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9.
清初道教沉寂,主要因为皇帝不信道,清初政教关系紧张和道教赖以贵盛的"上层路线"传道方式的失败等,清廷实行"黜异端以崇正学"基本政治和文化政策,正统道教被迫走上民间化进而民俗化的发展道路,民间化与民俗化的结果导致正统道教高度"内敛"道教无力实现自我更新,道教的整体性衰落已经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30.
道教斋醮科仪与民俗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史籍、道经、笔记、小说、方志的有关资料,对道教斋醮科仪与民俗信仰的关系进行了纵向的考察,侧重探讨了民间岁时节令中的斋醮习俗,道教神仙节日的斋醮活动。认为道教在民间频繁的斋醮活动,是道教与民俗信仰结合的重要途径。道教斋醮与民俗信仰结合的根本原因,在于斋醮能够满足民众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