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生与死同时存在,相伴相随,构成人生命的全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追求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存的质量逐步成为人们新的选择.人们在提倡“优生、优育、优活”的同时,也倡导“优死”.本文拟从医学及哲学的角度介绍晚期肿瘤患者应该如何正视生命,面对死亡,走好人生最后一程.  相似文献   
212.
有学者说宗教常常是用虚幻的许愿来吸引人,无论进天堂还是上西天都是一种引诱。其实,即使宗教真的有引诱的一面,也不能完全否定引诱的价值。引诱人们弃恶从善,引诱人们利益社会,引诱人们保护生命,引诱人们获得清净心,引诱人们由心净而达国土净,引诱人们从容面对死亡,这引诱之作用不可谓不大。中国禅宗祖师与净土宗祖师,按照众生不同的根器,利用"黄叶止啼"的权宜之教,使难以直接领悟佛法的众生,逐步接受佛法,从容面对死亡,这本身就是智慧。  相似文献   
213.
为了解相关利益人对医疗救助的认识和评价,于2008年7月对宁夏和山东的6个县进行了机构访谈和家庭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卫生部门和财政部门对医疗救助不很了解,相关部门管理者对医疗救助的看法不一致;农村居民对提供医疗救助的机构和医疗救助的政策内容知晓率非常低.因此,要完善医疗救助管理平台,加大医疗救助政策宣传力度,从而提高医疗救助管理效率和促进医疗救助的有效需求.  相似文献   
214.
人无论是在面对自己的即将死亡还是他人的死亡时,都会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情感表达,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死亡态度.先秦时期以儒、道、墨、法为代表的诸子各家在对待死亡上也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情感态度,儒家是哀伤和理性,道家是顺化与旷达,墨家是轻生重死,法家是冷酷刻薄,他们的死亡态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15.
我国传统生死观念深刻影响着公众在对待生命伦理问题时的道德态度和伦理选择,在梳理我国传统生死观念基础上,从生命现、知情同意、临终关怀三个角度思考了传统生死观念对现代生命伦理问题的现实效应,指出对传统死亡观念的提升和转换将有助于生命伦理的实践和发展.  相似文献   
216.
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深刻认识做好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性。宗教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217.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研究中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理论前提.反思前人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得与失,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和审美情境的关系中深入探讨美的本质,并辩证认识审美过程中审美认识和审美价值评价、审美的社会性和个体性的关系,正确区分美的本质和美产生的根源,以及自然美与社会美、艺术美的产生根源和审美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循此路径逐步分析不难得出:美是事物通过其外在形象表现出来的某些客观属性,在一定社会生活情境中基于某些相似性和主体发生的“物心感应”或“心灵默契”,具有引起主体的某些想象和联想,唤醒其社会的人生的经验,默契其价值观念和人格特性,丰富其认识,从而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灵愉悦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218.
体验与感受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也是美学的一对核心概念.体验是在主客体融合不分的状态下,主体从以自己身体为感受器把握整体世界的方式,感受就是情绪体验的结果.认识则是在主客体二元对立的状态下,主体对客体的把握方式.认识的结果是知识.体验先于认识.体验是认识的基础,所以在认识活动中,也有体验,不管它多么微弱.美感也是人的一种感受,体验是美的实现.  相似文献   
219.
万文 《世界宗教文化》2015,(3):61-74,158
中国非信徒与宗教信徒之间以及不同类别的宗教徒之间的社会关系,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型态之一。本文以地位感知和合法性表征为基础,尝试把偏差地图模型修正为心态地图模型。论文采用恐惧管理论的典范实验程序,通过牙痛启动和死亡显著性启动,以探究当代中国非信徒和基督徒大学生样本作为评价主体在世俗语境和死亡启动语境中心态地图的异同。论文发现存在显著的评价主体的内群偏好效应,非线形的死亡启动效应和中国不同宗教群体作为评价对象上的分化效应。论文期望为宗教对话、宗教宽容和宗教治理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220.
《中国宗教》2022,(7):11-11
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15日在京参加省部级干部民族和宗教工作专题研讨班学员座谈会。他强调,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宗教工作的重大意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持续推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入脑入心、走深走实,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的良好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