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死亡提醒效应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傅晋斌  郭永玉 《心理科学》2011,34(2):461-464
死亡提醒效应是指个体在死亡提醒后会产生世界观防御或自尊寻求的一种普遍现象。其心理机制是以死亡想法通达性为指标的潜在死亡焦虑,影响因素则包括年龄、宗教信仰、结构需求、自我控制、依恋类型等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情境启动。未来研究应解释与死亡无直接关联的刺激可引发类似效应的原因,进一步阐释与证实潜在的死亡焦虑,并明确自尊对死亡提醒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2.
医生特殊干涉权对于正确处理医患关系、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医生特殊干涉权的依据、概念,指出了医生特殊干涉权具有时间性、职业性、后续代位性、目的性的特点,分析了其适用原则,并对其抗辩理由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23.
谈生说死     
“生”是自然大化的创造,“死”是自然大化的杰作。古今中外人士及宗教看安乐死,是生还是死,如何生,如何死;由生观死,由死观生,生死相安,这是最佳境界的一种生死大智慧。  相似文献   
224.
本文从死亡心理教育模式出发,详细阐述了学校进行死亡心理教育的具体形式。分别从教导式和经验式两个角度,分析了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死亡,以及如何面对死亡。  相似文献   
225.
“生生”思想是儒家超越死亡焦虑的根本路径,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宇宙自然视域下的“原始反终”; 血脉和精神传承视域下的“父死子继”; 丧礼和祭礼视域下的“慎终追远”; 体生和不朽视域下的“存顺没宁”; 生死抉择视域下的“杀身成仁”; 知命和立命视域下的“顺受其正”。儒家以“生生”思想统摄生死,彰显了深沉的人文智慧。  相似文献   
226.
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面临着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不同意,分析了导致知情不同意的可能原因,论证了面对危及患者生命的知情不同意时医生行使特殊干涉权的合乎伦理性,并提出了行使特殊干涉权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227.
2007年11月21日14时,怀孕9个月的李丽云在朝阳医院京西院区就诊,因病情危重医院决定欠费收入院治疗,并建议剖宫产手术,因家属肖志军拒绝手术签字未能施行。当晚19时,李丽云因病情危重救治无效母子双亡。北京市卫生局对事件调查并组织专家评审后做出结论:孕妇死亡不可避免,但剖宫产手术可能会挽救胎儿生命;朝阳医院京西分院的做法符合法律规定,并无过失。  相似文献   
228.
荷马史诗所展示的社会结构是一个由亲属关系和家庭所构成的社会结构。在这一社会结构中,英雄是其主要的社会角色。勇敢是英雄最主要的德性,而与勇敢相关联的是命运、死亡、友爱以及荣誉等。这些精神理念是英雄们的人格写照,它们贯穿于英雄们的生命展开之中,直至他们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229.
简要描述了中国人群的死亡变化趋势,主要死因构成,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分布。结果表明结核等传染病、母婴疾病死亡率下降,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肺癌、肝癌等疾病死亡率上升明显。吸烟与被动吸烟、不良膳食习惯、静坐生活方式,是慢性病上升的重要因素;酒后驾驶等交通违章行为与每年上升10%的交通伤害死亡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30.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权",其理论旨趣在于探讨主体在伦理、政治活动中的自由及其实现方式。就"权"的内涵而言,乃是主体对社会规范的变通甚至违背,其依据在于道,道的开放性使"权"成为可能。就"权"的目标而言,先秦儒家主张"时中";就"权"的方式而言,先秦儒家主张"时行"。"权"作为价值创造活动中的自由,是通过人格境界提升的途径来实现的。对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权"进行辨析厘定,有助于我们把握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也有助于我们从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汲取智慧,为我们构建现代伦理学、政治哲学思想体系积聚传统文化资源。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儒家把行权当否的标准内在化,又有可能导致规范意识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