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4篇
  3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试析《淮南子》关于“权”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受儒家学说的影响,直接引用了孔子论“权”之言,并使其与探究治道之旨相合,将“权”列为圣人治国理民之要术,强调统治者应当具备权衡意识,掌握权变方法。其书阐论了“权衡人事”的立场与方法,表明了对“圣人行权”的设计与期待。  相似文献   
162.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细胞死亡的研究不断深入,从组织学水平到细胞学水平再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有关细胞死亡的概念也经历了坏死,凋亡与坏死,胀亡、凋亡与坏死等几个阶段.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细胞死亡的认识体现了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细胞死亡理论的发展会像死亡自身一样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63.
从“念佛救度”和“中阴得度”看佛教死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兰闵 《法音》2009,(8):5-15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中说,人是“向死的存在”,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死。医学与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可以让人类死亡时的痛苦有某种程度的减轻,但由于目前科学家对人死后的情形仍无法用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就无法找到有效方式帮助亡者减少对死亡的恐惧。  相似文献   
164.
基于中国老人健康长寿纵向调查数据(1998-2005),利用生存分析方法考察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与其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发现: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能够显著地预测其死亡风险.此外,生活自理能力与死亡风险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削弱.同时,此关系还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5.
我国医学教育亟需死亡教育补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的进步、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和医学人文的呼唤,死亡教育将备受关注.通过介绍国内、外死亡教育发展现状,从我国当前的社会形势、医学教育、临床现状和医学生职业特殊性说明在我国医学教育中进行死亡教育补课之必要性;最后着重分析了在我国开展死亡教育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6.
科学与价值、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构成了我们当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文化语境。科学与价值是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基础上的.传统与现代是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历史观基础上的,而东方与西方则是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观基础上的.人是当代文化语境得以建构和发展的坚实基础。而无神论也是建立在人学基础上的一种理性的、实践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7.
以523名大学生为被试对死亡反省量表(DRS)进行中文版修订。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中文版DRS包含生命价值的体现、生活态度的转变、生命存在的足迹和生命时间的使用四个维度,共15个项目,累计方差解释率为50.43%;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四因子模型拟合可以接受;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3,重测信度为0.75,效标关联效度良好。这表明DRS中文版在大学生中具有可接受的信效度,可作为测量大学生积极死亡意识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8.
陈兵 《佛教文化》2002,(Z2):28-30
佛法讲心身不二,“心恼故众生恼”,心理上的烦恼,能引起身心失调,导致疾病。《佛说医经》列举十种病因,其中忧愁、嗔恚二种为不良情绪,纯属心理原因,淫佚(纵欲)也与心理有关。现代医学和心理学证明,过度的紧张、压抑、抑郁、悲痛、焦急、孤独、恐惧等心理反应,能通过对大脑神经系统的损害,导致神经哀弱、失眠、焦虑、癔病(歇斯底里)、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性厌食呕吐等神经症,  相似文献   
169.

通过阐述当今中国死亡价值日渐消解所致苦难,指明死亡价值建构的重要性,挖掘中华传统生死观的底蕴,探讨死亡价值建构的可行性;将关系生命理念引入安宁疗护领域,将其与中华传统生死观对话,总结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临终者关系生命向度,并分析关系生命对于临终者死亡价值建构的意义;基于此,聚焦安宁疗护领域,探讨如何通过维护临终者关系生命来帮助其建构死亡价值,以期为构筑和发展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安宁疗护照护体系贡献理论和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70.
莱维纳斯指出海德格尔的本真观仅仅强调本己的独一无二性,这尤其体现在此在与死亡的关系之中。通过死亡,此在排斥任何与他者、社会、共同体的关系,以期保持纯粹的自我。莱维纳斯对此进行了彻底的反转:本真主体由孤独本己的此在转变为社会性的人类此在,在本真关系上由关心自己转向关心他者,由孤独甚至冷漠转向爱和奉献,由独立自由转向成为人质和负责,由为己而死向死而真转向为他而死死而后真。如果说海德格尔的本真是为己本真,莱维纳斯的本真就是为他本真。海德格尔的本真观有形式而无内容,有认知而无伦理,莱维纳斯的本真观则有反人性和被专制主义利用的倾向和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