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0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27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为了观察α-骨化醇对CKD4-5期未透析患者蛋白尿的影响,对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87例CKD4-5期未透析、未肾移植患者进行研究,将其服用α-骨化醇组(S-Alf)和未服用α-骨化醇组(N-Alf),回顾分析α-骨化醇对24小时尿蛋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接受α-骨化醇治疗6月后,患者2...  相似文献   
942.
本文通过对《神仙传》中彭祖、沈羲、李少君等几则"天人感应"故事及其特征的分析,提出天人感应包括"天人同构"与"彼此感应"两方面。天人感应并非葛洪首创,《神仙传》中天人感应的思想渊源可以沿《列仙传》追溯至董仲舒的宗天神学。进一步的研究告诉我们,董仲舒思想是对春秋思想中"天人感应"思想的发挥,而处于巫史传统中的春秋思想又是神话-仪式思维的直接结果。结合西方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笔者认为天人同构及其感应关系源自巫史传统,它是世界各民族的原始先民所共同具有的一种神话-仪式思维。作为原型思维,天人感应在历代文学文本中以不同面貌呈现,它是这些互文文本中的"可交际单位",在不同历史语境中不断地被置换、变形和重新书写。  相似文献   
943.
本文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的形成史的缜密考证,揭开了围绕这一概念的种种迷雾。本文认为,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论域并不存在刚性的、僵硬的逻辑边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根本不存在相对确定的、可以用理性语言精确描述的逻辑边界,只不过这条边界线是弹性的、模糊的、因场景而变化的。本文还提出了四种不同的、但又可以共存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  相似文献   
944.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和胡塞尔的《危机》《观念2》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承继关系,其中对身心关系的探讨是这种承继关系的核心问题。胡塞尔认为,人的感知实际上是自由意志支配下的身体活动,在此身心是一体的。胡塞尔动感理论对身心一体的初涉,为超越笛卡尔身心二元论作出极具创见性的贡献。然而,囿于意识哲学和知识论的束缚,胡塞尔最终仍然没有彻底摆脱身心二元论。梅洛-庞蒂从存在论的角度提出:身体在世界中的活动、行为的意向性以及身体性的知觉体验才是现象学的最原初状态;在“在世之在”的初始条件下,身心必然是浑然一体、不分彼此的。这使他在处理身心合一问题时获得比胡塞尔思想更加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45.
正"我是谁","人何以为人","谁在控制内心"……人类,这本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生灵,却偏偏有着极为复杂的心理机制,对自我的追问也从古至今、绵延不断。故而"存在"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本体论之下的深度反思。走出柏拉图的洞穴,仰望康德的星空,戴上荣格的面具,看向拉康的镜子,千年哲学史不断为德尔菲神庙的箴言做以脚注,却未曾想,一门兴起不过百年的学科悄然而至,跃跃欲试。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  相似文献   
946.
以往有关企业社会责任(CSR)对消费者反应的实证研究,忽视了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不同领域的特性,因而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存在着差异.本研究从消费者视角出发,通过对私家车购买者进行的问卷调查,探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不同领域对消费者反应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不同领域对消费者反应的影响及作用路径存在差异,结论有助于促进企业更好地开展社会责任活动.  相似文献   
947.
《学海》2016,(1):170-176
在苏贾看来,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空间的生产关系之间是一种同存性的辩证关系。每一种空间性都是社会性的,而每一种社会性同时也是空间性的。苏贾不仅把空间理解为社会关系的地理性定位,而且还把它理解为能够体现权力斗争关系的运动与变化、张力与冲突、政治与意识形态等的复合物,这也是这种社会空间具有解放潜能的原因。但是,他所讲的社会的生产关系其实只是指把社会当作对象而生产出来的那种关系,而不是指把资本、商品等生产出来的那种基础性的社会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948.
王楷 《哲学研究》2023,(9):57-66+129
伦理学所承诺的“优良生活”,其要有二:其一,德也;其一,福也。德福一致,义命两全,方为至善。在儒家,义在价值上独立且优先于命。然而,对于至善的实现,义只是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为德福一致故,与康德从道德走向宗教不同,荀子从道德走向了政治,寻求通过社会的良治实现生命的完满,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伦理-政治共同体文化理想。首先,“国无礼则不正”,荀子主张礼治,而其赖以治国的“礼义”实兼具伦理与政治双重意涵,贯通着个体的完善与共同体的完善。其次,“君子治治,非治乱也”,荀子将政治共同体的正当性基础建立在个体的完善之上,以此判定政治的优劣。再次,“凝士以礼,凝民以政”,荀子对法的吸收并非所谓“外在道德”的歧出,而只是礼治的一种变奏,最终亦以自我完善为导向。整体而言,荀子在肯定共同体本位的同时,保留了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张力,从而维系着批判共同体可能走向异化的价值基础。对于儒家政治哲学的当代更新而言,荀子伦理-政治共同体文化理想不失为一种可能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949.
文睿 《宗教学研究》2000,(1):107-111
从初唐到盛唐.重玄趣味经历了从纯概念性思辨向修仙之学的复归,这在道教美学上则体现为一个从建构审美理想到关注审美实践和审美教育的转交过程。李荣是这一进程中承上启下的人物。本文试图从他的渐修观、道体论、体道论几个方面整理其思想,并为重玄荚学的演进脉络安置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50.
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与内-外群体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沛 《心理科学》2001,24(2):178-180
采用间接测量方法分别探讨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与内一外群体效应。实验结果表明:(1)内隐刻板印象是存在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意识内隐影响的表现;(2)刻板印象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3)刻板印象表现出强烈的“内—外群体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