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7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29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授箓仪规是道教正一派的重要礼仪之一,箓牒是正一派道士的凭证,箓牒代表着道士道行之高下,道法之精拙,道位之尊卑。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授箓能够坚定信仰,纯正道风。  相似文献   
162.
为提高道教的自身文化建设和道风建设,中国道教协会在著名的道教圣地道教祖庭江西龙虎山天师府举行正一派道士授(升)箓活动。我能有幸参加这次学习交流活动,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这无形地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我们的上进精神。  相似文献   
163.
正性情绪词与内隐情绪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三学生为被试,以正性情绪词和中性词匹配作为实验材料,采用3种加工类型×2种测验方式,研究个体情绪的内隐特征.结果表明:(1)文字的正性情绪信息对个体的正性内隐情绪具有启动效应.(2)以汉字作为实验材料也可以研究个体的内隐情绪特征.(3)内隐情绪特征的研究对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设计上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4.
事件聚集是在事件水平上组织自传记忆的结构,是一种反映自传记忆组织的提取现象.在利用矫正后的事件追随任务对62名成人进行测试后发现:①事件之间各种组织信息并不是分离的,而是以整合的方式来组织事件聚集结构,这些信息不仅包含客体的信息,更包含主观的感受.②自我在自传记忆组织中的作用是强化事件聚集本身所具有的联系.③自传记忆的提取中首先要满足当前自我的要求;进行直接提取失败后,被试根据自传记忆的层级关系进行生成搜索;生成提取策略也失败后,个体则会根据事件线索中任何可以利用的细节来完成回忆任务.  相似文献   
165.
中国社会风险解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社会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无论是客观数据还是主观感知,都显示中国已经处于一个社会冲突事件的高发期.当前,我国社会冲突的主要类型是经济型的直接冲突与社会型的间接冲突.社会冲突在总体上是上升的;冲突的风险源清晰;冲突的主体为利益受损群体与利益获得群体;冲突的性质以经济领域的利益性冲突为主,具有可协调性;冲突的强度与烈度有加剧的趋势;冲突矛盾呈复杂性,处理的社会成本升高;群体性事件开始作为"弱者的武器"被普遍地使用;对社会冲突事件开始由封闭的、僵硬的内部处置到开放的、弹性的公开处理.  相似文献   
166.
通过对2型糖尿病心血管终点事件的观察,更多的临床证据提示,糖尿病的治疗目标应该以减少心血管事件为主。糖尿病防治从策略上发生了两个转变,即以血糖为中心转向以防治心血管事件为中心的多危险因素综合防治策略;以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作为血糖评价的金标准转向以血糖量、质、时程控制的全面评价策略。  相似文献   
167.
运用合作者误导信息干扰范式,通过3个实验探讨了不同压力(引导压力、警告压力和反馈压力)对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1)正确引导减少了错误记忆,对改善错误记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错误引导则增加了错误记忆;(2)在引导压力条件下,社会警告可减少错误记忆,减少误导信息的效应;(3)肯定反馈可减少错误记忆,而否定反馈则明显增加了错误记忆;(4)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不同压力下的错误记忆方面存在差异,场依存个体受各种压力影响较大,场独立个体受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8.
何先友  林崇德 《心理学报》2008,40(6):654-661
运用动窗技术探讨中文阅读中的边界效应及其消除的条件,包括3个实验。实验一探讨中文阅读中是否存在边界效应,结果发现,边界效应同样存在于中文阅读中;实验二、三探讨时间切分标记能否消除边界效应以及消除的条件,结果发现,只有当切分标记表示的时间在前一事件持续的时间跨度外时才能消除边界效应,如果切分标记表示的时间仍在前一事件持续的时间跨度内,则不能消除边界效应,本研究称此为事件持续效应。从本研究结果中可以得出,时间切分标记降低了主题转换句子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能量  相似文献   
169.
分离效应(the disjunction effect)是指:当决策者知道事件E会发生,他会采取行动A;当知道事件E不会发生,他仍会采取行动A;而当不知道事件E是否会发生的情况下,他会拒绝行动A。这一现象违背了理性决策理论的确定事件原则(sure-thing principle)。对分离效应的解释主要有基于理由的假设、思维惰性假设和齐当别模型。分离效应是否真的存在以及应该采用何种实验设计来进行研究都还有待进一步探讨。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umann对事件分离情境和事件非分离情境的区分,为进一步研究分离效应指明了新的方向。理解分离效应及其成因有利于人们做出“理性”的决策  相似文献   
170.
关于条件推理的ER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抽象的条件命题作为实验材料,测定13名大学生在完成MP、AC、DA、MT推理(推测判断任务)和基线任务(记忆判断任务)时的事件相关电位(ERP),初步探讨不同推理类型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这是使用ERP技术来研究条件推理脑机制的初步尝试。结果发现,五种任务所诱发的ERP早成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头皮前部的左外侧额区和左颞区,MP与DA推理与基线任务相比,均诱发一个更明显的晚期正成分(450-1100ms),在右外侧额区则诱发一个更明显的晚期负成分(450~1100ms);与之相反,MT与AC推理与基线任务相比,在左侧诱发一个更明显的晚期负成分(450~1100ms),在右侧诱发一个更明显的晚期正成分(450~1100ms),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左右脑在推理中的认知功能以及四种推理类型之间存在的差异所致,同时也表明推测过程主要激活了左右侧的前额部、颞叶等区域,基本支持Goel等人的双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