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作为道德情感的荣辱感能促使个体知"道"、"善"、致"诚".荣辱感能促进主体对以善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伦理精神的把握,并将其提升为良知.荣辱感还是推动人们求荣行善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基础,且将这种善升华为实践中守仁行义的美德操守.  相似文献   
32.
张捷 《中国哲学史》2017,(4):115-121
本文以越南儒者范阮攸的《论语愚按》为考察对象,对其诠释方法、义理阐发等进行分析,试图发现越南儒者在对中国经典所作的解释中体现出的特点。范阮攸区分了为臣的不同类别,认为理想的臣子首先应该怀有用舍行藏的心境与能力,为臣者应该效仿圣人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并尝试以理学家的天理人理论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臣道论,以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3.
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形式,生存开始于求。传统儒家认为产生于心,心是行为主体,是主体行为。自然的气质心产生了气质性之,这种气质之并不可靠,或善或恶。孟子、荀子以性释心,心之变成了性之。孟子从性善的角度辩护了的正当性,荀子从性恶的角度揭示了的不好的一面。是普遍本性的活动,是普遍性活动。理学家通常以为是心的活动,但是坚持以性正心,从而最终由性决定的活动。这种由性最终决定的也是普遍性活动,谈不上意志行为或个体性活动。  相似文献   
34.
与西方道德哲学理性、感性两分的格局不同,孔子自创立儒学之始,其思想就有智性、仁性、性三个部分。儒家生生伦理学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诠释,创建了三分法。所谓三分法,就是将与道德相关的因素划分为智性、仁性、性三个部分,以区别于西方理性、感性两分格局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新方法中,性指对物质望的态度,智性和仁性都是道德的根据,但功能不同:仁性是孔子之仁,孟子之良心,是道德本体;智性负责认知,特别是对于作为道德本体的仁性的进一步认识。在三分法视域下,孟子、象山、阳明归属于仁性,荀子、伊川、朱子归属于智性,从而形成两美相合、双翼齐飞的局面,没有必要为正宗旁出而争论不止。这种独特的思维模式潜力巨大,是中国哲学有望以自己的方式回应西方哲学的重要资本。  相似文献   
35.
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功利主义思潮,这其中包括了何心隐的"聚合育说"、陈确的"治生为本说"、顾炎武的"百姓自为说"以及顾宪成的"以利佐义说"。这些功利主义学说包含着不同的理论内容:何心隐的"聚合育说"强调普通百姓的基本物质求的合理性,陈确的"治生为本说"要求读书人关注个人生计,顾炎武的"百姓自为说"认为普通百姓的利益追求能够推进社会公正,而顾宪成的"以利佐义说"认为商人的牟利行为有助于他们成就道德行为。上述种种学说或多或少地突破了儒家的传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嬗变。  相似文献   
36.
朱丹溪作为谙熟理学的医家,其医学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理学理观与丹溪医学的关系。受“存天理,灭人”思想的影响,强调饮食、房事在发病学中的重要意义,强调节食节的养生学意义,肯定“养德”与“养生”的统一性。由于丹溪在医学界的宗师地位,扩大了理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形成了后期中医学发展的特色。  相似文献   
37.
荀子的人性论实为性朴趋恶论,这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荀子政治哲学的理解与把握。“性朴”,则人性可善可恶,说明人性可伪可化;“趋恶”,彰显人性有流于恶的可能,说明涂之人化性难为。以此为逻辑起点,荀子通过“天人相分”的理论形式对天人之间的边界进行了自觉清理与界定,充分发掘出了人的主体性,进而以此为进路探求圣王如何获得异于涂之人的“大清明”之心,从而为圣王创制礼义法度提供难以辩驳的正当性。如此,荀子的政治哲学就有了不同于孔孟政治哲学的理论面目:在没有否定圣王之德的前提下,更为重视圣王创制礼义法度之功。与孔孟的政治哲学思想相比,荀子的政治哲学思想无疑更加适应战国时期由封邦建国政治权力体系(周制)向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秦制)过渡的天下大势。  相似文献   
3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利”观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而儒家“义以生利”、“见利思义”、“以义制利”的观点又处于中心地位,甚至统治地位。因而,孔子把“不义而且富贵”比作“浮云”。后世儒家片面发展了重义轻利的观点,至宋明时期变成了“存天理、灭人”的伦理观,从而压抑了人们的正常合理的望。这一思想发展到极至,很多人轻视利,“君子言义不言利”,甚至将商人一概目为“奸商”。  相似文献   
39.
戴震坚持"理统一",在"根于性""以情絜情"等论断的基础上,从"自然"和"必然"层面深化"理寓于人之中"思想,批驳宋儒"存天理,灭人"。戴震孟学四书之理观,前后既有继承,又有明显发展,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凸显戴震对程朱理学由怀疑、远离到全力批驳的心路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0.
燕国材  卞军凤  臧苗苗 《心理科学》2012,35(4):1013-1017
古今中外对于个体行为动力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即:个体行为的动力源于积极的人格特征,或个体行为乃是消极的人格特征作用的结果。刘劭的"处上"论和阿德勒的"自卑感"论,就分别是这两种观点的代表者。本文拟在阐明两位思想家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对两者的比较评析,以探求个体行为动力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