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5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荀子对"性"概念的界定是属于"生之谓性",是指人基于其自然生命之上种种生理及心理的本能和望。孟子的"性"是基于"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而立言,而荀子的"性"则相反,其所指恰恰是人与禽兽之共通性的属性而言。从广义上来说,荀子人性论内涵心、性、情、四者;从狭义上来讲,荀子人性论主要是指情与二者。荀子通过外在的"礼"与内在的"心"实现了人性的自然性向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性转换,这也是人的自然性向社会性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2.
<正>胡宏(五峰)是南宋初期最有名的理学家,全祖望曾这样评价他的地位:"绍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黄宗羲、全祖望,卷四十二,第1366页)胡宏开创的"湖湘之学统"在南宋盛极一时。尽管元代以后湖湘学派湮没无闻,但自近人牟宗三表彰"五峰——蕺山"一系为宋明理学正宗  相似文献   
23.
裴连山 《天风》2013,(3):8-10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这个时节恰逢冬去春来、乍暖还寒之际,万物开始复苏更新,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4.
汪维藩 《天风》2010,(4):58-59
<正>(四十九)人若不重生主说:"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约3:5-6)人从父母而生,是肉身之生,有如被造之初的亚当,有如芸芸众生。凡从父  相似文献   
25.
李天予 《天风》2000,(10):45-46
一日,妻向我讲起关于她孩提时候的一个故事。她说,一个雨天,她放学回家经过邻舍的一棵桃树,树上的桃子熟得透红透红的,悦人眼目。于是,她顺手拣起几块石头打落了满地的桃子。  相似文献   
26.
谭明冉  冯斌 《周易研究》2020,(3):106-112
"可之谓善"一段简要概括了孟子的心性修养和境界。但是,有关"可"的对象,历来注解纷纭。赵岐解释为忠恕;朱熹解释为理之善者;皆不够妥当。今人李景林认为"可"的对象是仁,比较合理,但是他把"可"解释为"可直接为我求、主宰",则不太合于《孟子》文义。基于对"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一段的解读,"可"的对象应该是"仁义礼智圣"。"仁义礼智圣之可"有别于"外物之可"的地方就在于,仁义礼智圣有其内在的人性基础和存在方式,其出发点或根据就是恻隐之心。进一步说,"可"的对象就是仁,孟子围绕恻隐之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求仁、成仁成圣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7.
陈阳 《管子学刊》2009,(4):41-43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学大师,杰出的思想家,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荀子的音乐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乐论》中。他认为人需要音乐,肯定了音乐在沟通人们情感以及在人性教化中的巨大作用,具有"中和之美"。要使其成为教育人的手段和工具,防止音乐陷入邪乱,就必须使其符合道德礼义的要求。本文以荀子"以道制,则乐而不乱"的礼乐哲学思想为基点,全面阐述了荀子礼乐教育思想的内容、本质和作用以及其对当代音乐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8.
《世界宗教研究》2021,(1):69-77
敦煌僧伽信仰研究资料丰富,除了以往学界研究过的绘画、写经和传记,还包括敦煌社会造像与朝觐活动,这是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莫高窟第72窟就是解读唐宋时期敦煌僧伽信仰的一把钥匙。该窟内容保存完好,题材布局巧妙,通过透视这个匠心独运的设计可以看出,西壁僧伽画像和北壁弥勒上下生经变属于一个组合,其联系的基础乃是当时流行于敦煌的疑伪经《僧伽和尚入涅槃说六度经》;而僧伽大师与神僧刘萨诃的图像组合又说明,在唐宋时期的敦煌,僧伽大师的身份具有多重性:西域胡僧、观音化身、人间导师、未来佛弥勒。  相似文献   
29.
道教是中国唯一本土宗教,其对中国文学作品影响深远.晚明时期小说家邓志谟撰写了三部道教神仙人物传,《咒枣记》是其中之一,它讲述了萨守坚修身得道、最终成仙的故事.其故事体现了道教“内省”之美,萨守坚三世始终坚持内心的自省和行为的自持,从澄心去、积善去恶两方面进行修炼,最终得道成仙,而其行为也影响了跟随身边察恶的王恶,致使王恶进行内心自省,列入仙班.萨守坚从“被度”走向了“度人”,达到了至善至美之境界.  相似文献   
30.
四旬期圣灰礼仪日弥撒时神父按教会礼仪规定在我们额上抹灰时提醒我们说:人啊!你要记住“,你原来是尘土,将来还要归于尘土”(创3:19)。在现世,占有遍行大地,纷争、盗窃、抢掠、战乱不止的现实生活中,任何人如能潜心思考一下自已的人生最终归宿问题,他定会毫不含糊地承认:人世间的荣华富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