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徐晓鸿 《天风》2010,(10):42-44
<正>吴历约有十年在上海牧会,方豪先生认为:"所谓在上海十年者,以上海为根据地,有时亦偶往嘉定、常熟或苏州等处。"嘉定旧称疁城,也是渔山经常工作的地方,费赖之(AloysiusPfister,1833-1891)所作的《吴历神甫传略》称:  相似文献   
42.
43.
南朝时的江淹,年轻时家贫而才思敏捷。一次,一群文友在江边漫游,遇蚕妇,当时有一颇负盛名的文人即兴出联日:“蚕为天下虫。”将“蚕”拆为“天”和“虫”,别出心裁,一时难倒众多才子。正巧一群鸿雁飞落江边,江淹灵感触发,对日:“鸿是江边鸟。”将“鸿”拆为“江”和“鸟”,贴切工巧,言近意远,顿时博得一片喝彩。  相似文献   
44.
民国时期的都市美人图重塑了传统美人的形象,由过去女性含蓄内敛的形象流向于丰腴妩媚与健康自信。它不只是都市风情的浮华倩影,同时也浸染着民众享乐的性情欲望和道德观念。都市美人图的出现,形成了与之相关的价值取向的争论。由于它处于中西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其作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载体,不可避免地成为隐性消费的对象,并具有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审美取向,而如何从中协调共存,如何在雅俗共赏之时重新阐述都市美人图中理与欲的辩证关系,乃是本文探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45.
历史形成的周人宗教信仰具有复杂性。周人的上帝信仰虽然受到殷商宗教的影响却具有独特的内涵,上帝被奉为周民族的至上神和保护神。天的信仰为周人所特有,天被赋予道德理性并具有超越族群中心的特征,但没有独占最高信仰的殿堂。上帝—天的信仰结构是周人信仰的基本结构,在其命维新的政治与文化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6.
搏颊,又作自搏,击打面颊之义,本是人们现实生活中悔恨、心痛、自责时的一个行为动作,从民间兴起的早期道教有意识地把它吸收过来,成为斋醮求请时的一种仪式。早期道教文献中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如北魏寇谦之《老君音诵诫经》云:入靖东向恳,三上香讫,八拜,便脱巾帽,九叩头,三搏颊,初上章籍时,于靖前南正北向行立定位,各八拜,九叩头,九搏  相似文献   
47.
墨家的哲学思想体系,可以称之为"人天学",由人学、人际学、天学、知识学等部分构成。墨子强调,人是劳动者,劳动实践才是人的本质规定。墨子认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在天、鬼神等传统观念中,墨子注入了墨家的理论诉求,变成了维护兼爱原则的手段。对于实用知识从哪里来以及如何来的问题,墨子作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8.
49.
《五行》中的施与型很准确的概括了客体对主体的影响以及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系辞》中的型则是道与器联系的中介,说明人的实践活动就是对于道的模仿。《老子》的“天象无型”已经深刻地概括了自然生成与人工生产的联系与区别。由《老子》到郭店简《五行》、《成之闻之》,再到《系辞》,有关“型”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50.
“法天而行”:董仲舒天论新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儒领袖董仲舒的天论不是源自孔子原生儒家 ,而是来源于墨家思想。天是一把“双刃剑” ,既对君王地位的巩固有利 ,又对君王权力存在着强有力的制约。如何实现对君王权力的有效制约 ,这是董仲舒天论的终极目的。董子天论的文化史意义主要表现于 :(1 )将仁义忠孝等伦理观念纳入天人系统中 ;(2 )自董子以后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 ,成为一不可移易的深层文化心理 ;(3)董子天论丰富了儒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精神 ;(4)董子天论使大一统观念真正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