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1篇
  30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道教是中国唯一本土宗教,其对中国文学作品影响深远.晚明时期小说家邓志谟撰写了三部道教神仙人物传,《咒枣记》是其中之一,它讲述了萨守坚修身得道、最终成仙的故事.其故事体现了道教“内省”之美,萨守坚三世始终坚持内心的自省和行为的自持,从澄心去欲、积善去恶两方面进行修炼,最终得道成仙,而其行为也影响了跟随身边察恶的王恶,致使王恶进行内心自省,列入仙班.萨守坚从“被度”走向了“度人”,达到了至善至美之境界.  相似文献   
162.
四旬期圣灰礼仪日弥撒时神父按教会礼仪规定在我们额上抹灰时提醒我们说:人啊!你要记住“,你原来是尘土,将来还要归于尘土”(创3:19)。在现世,占有欲遍行大地,纷争、盗窃、抢掠、战乱不止的现实生活中,任何人如能潜心思考一下自已的人生最终归宿问题,他定会毫不含糊地承认:人世间的荣华富贵、  相似文献   
163.
在哲学理论上,王阳明以良知释知行本体,从知行合一走向致良知,同时将万物一体思想的根基诉诸致良知之学,即是说,他用致良知作为其心学思想之核心,通贯知行合一与万物一体。这种理论的架构及推演与王阳明治理思想的内在逻辑一体相连、密不可分,具体表现为:"治天"的关键在于"治心""治世",其中"治世"又可以转化为"治心",由"治心"可以达到对自然、社会的治理。三者之中,"治心"是核心和主导。  相似文献   
164.
道教里“六天”一词最早见于东晋时期的上清、葛氏道诸派经典,真正赋予其含义的却是刘宋时期的天师道。刘宋天师道视“六天”为恶鬼,提出以善神“三天”代替。天师道对“六天”的这种解释,是在道教受到上层阶级的压制而儒家礼教祭祀制度受到重视,以及佛教传入中国这样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形成的。“六天”一词的出现与“三天”以及道教成立前的古代文献中的“九天”观念也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试图对刘宋时期天师道“六天”说的含义,以及“六天”一词出现的缘由作一个分析。一、刘宋天师道“六天”的含义刘宋天师道经典《三天…  相似文献   
165.
理念与境遇──论朱熹的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强调理欲之间的对峙及确立理的优先性,朱熹使当然之则的普遍性及其超越感性经验的一面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后者相应地亦意味着道德领域中形式规定的突出。然而,通过仁与理的沟通、情的引入,通过肯定礼仪的节文与人格的统摄之间的统一,以及对“权”与境遇分析的关注;朱熹又确认了道德原则与人在生活世界中的具体存在之间的联系,并注意到了道德实践中实质的方面,从而不同于形式主义的伦理学。朱熹伦理思想中的多重趋向无疑表现了其体系的复杂性,而它的更深刻的意义则在于为我们重新思考伦理学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并对二者作合理的定位,提供了某种理论的资源。  相似文献   
166.
正绵延数千年的古老道教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的思想精髓与目前社会需要多有契合。因此,这正是我们举办国际道教论坛的方向和机遇。2007年和2011年,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举办了国际道德经论坛和国际道教论坛。今年,我们在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江西龙虎山举办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其意义不仅在于深化与巩固前两届论坛的成果,更  相似文献   
167.
以《天作》篇与《我将》篇为例,《诗经》中的"天"是可以给有德的为政者带来幸运、给无德的为政者带来灾祸的。"天"是具有善的意识的人格神,是一种宗教性的存在。《荀子》以其天人分离的思想理论为基础,排除了"天"的人格神的要素,强调其自然性的一面。《荀子》否定了到孟子为止世代沿袭继承下来的"天"的宗教性,开始以一种新的自然的天道观念来诠释《诗经》。  相似文献   
168.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真主说:“众穆民就是:有人记念安拉时,其心骇惧,有人向其诵主的表微时,益增归信,並且依赖养主的那一切人;他们立拜功,並就着我所供给的作使用。他们均是真穆民。他们在其养主御前获得品级、饶恕与高贵的给养”。(8:2——4)以上这三节天经,说明了真穆民的品格,他们不但自己时常念清真言、作证辞和各种赞主赞圣之辞;而且一旦听到有人念主时,便内心骇惧;听到有人诵读天经时。  相似文献   
169.
五台山罗睺寺后殿“开花现佛”的转盘上面,站立着二十四尊塑像,僧人称其为“二十四天”。他们的名字分别称为大梵天王、帝释尊天、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金刚密迹、摩醯首罗、散脂大将、大辩才天、大功德天、韦陀天神、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宫天子、月宫天子、娑竭龙王、阎摩罗王、紧罗那王、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部正神。这些被称为“天”的塑像,在五台山其它寺庙里还有。  相似文献   
170.
对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情感理论,学界一直关注较少。实际上,它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有许多已逐渐凝结、沉淀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伦理规范和共同具有的性格特征,成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仅对这一理论的若干主要特点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