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1篇
  30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正7月7日,在马英林主教的带领下,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全体职工共同收看了"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电视实况直播。收看中,大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一致表示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勿忘国耻、圆梦中华!马英林主教说,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就侵略我国东三省,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罪恶野心,悍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正式拉开了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的罪恶历史。这一天也是中国全  相似文献   
122.
帛书《易传》具有独特的问题意识,带有春秋战国之际古人对《周易》进行理论创作之初始阶段的思想痕迹。在帛书《易传》看来,文王的德行和智慧是《周易》政治思想的历史来源,而"尊天敬众"则是《周易》政治思想的终极理据。帛书《易传》将推行文德教化作为治道的核心,而以"君子在上"为治道得以实现的关键,因此非常重视举贤任能的问题。就君道而言,帛书《易传》以谦卑自持为君王的重要品德,认为君臣之间实现"欢欣交通"的和谐关系是实现圣王之道的保障。从中可以发现,帛书《易传》以儒家德治思想为主旨,而又杂有黄老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123.
李氏朝鲜以儒立国,严守夷夏之辨,在明清易代后对中国心生鄙夷,导致其固步自封。燕行使北学派的奠基人洪大容对夷夏之辨进行了深入反思,他晚年的作品《医山问答》中体现了他成熟的新华夷观,而其理论基础"以天视物"正来源于《庄子》的"以道观之"。  相似文献   
124.
汪维藩 《天风》2010,(4):58-59
<正>(四十九)人若不重生主说:"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约3:5-6)人从父母而生,是肉身之生,有如被造之初的亚当,有如芸芸众生。凡从父  相似文献   
125.
徐晓鸿 《天风》2010,(8):46-48
<正>如果说《感咏圣会真理》九首诗歌是吴历在三巴寺修道期间所悟之作,可以称作是他的悟道诗的话,那么,《诵圣会源流》十二首则是他经过学习之后,真正认识福音真理之后的真情之作,这类诗歌对教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6.
“奉旨道场”是五台山“六月道场”中的一部分,为五台山喇嘛教一年中最大的佛事活动。相传,此活动起源于西藏,是为纪念藏僧拉龙巴拉丹挺身护法而形成的。清时,随着五台山喇嘛教的日益繁盛,“奉旨道场”即在五台山“落户”,并且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127.
李天予 《天风》2000,(10):45-46
一日,妻向我讲起关于她孩提时候的一个故事。她说,一个雨天,她放学回家经过邻舍的一棵桃树,树上的桃子熟得透红透红的,悦人眼目。于是,她顺手拣起几块石头打落了满地的桃子。  相似文献   
128.
本文译自黑格尔1827年的《宗教哲学讲演》中的“特定的宗教”。在该讲演中,黑格尔纵观世界历史,研究了人类史中先后出现的各种宗教的本质特点,阐述了宗教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这一篇主要讲的是关于中华帝国的国家宗教,关于中国人的“天”和“道”的概念。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在黑格尔时代在西方的传播情况,了解到黑格尔对中国宗教的理解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9.
谭明冉  冯斌 《周易研究》2020,(3):106-112
"可欲之谓善"一段简要概括了孟子的心性修养和境界。但是,有关"可欲"的对象,历来注解纷纭。赵岐解释为忠恕;朱熹解释为理之善者;皆不够妥当。今人李景林认为"可欲"的对象是仁,比较合理,但是他把"可欲"解释为"可直接为我欲求、主宰",则不太合于《孟子》文义。基于对"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一段的解读,"可欲"的对象应该是"仁义礼智圣"。"仁义礼智圣之可欲"有别于"外物之可欲"的地方就在于,仁义礼智圣有其内在的人性基础和存在方式,其出发点或根据就是恻隐之心。进一步说,"可欲"的对象就是仁,孟子围绕恻隐之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求仁、成仁成圣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0.
田芳 《周易研究》2020,(2):108-112
学界普遍认为,"利"是墨家的出发点。然而,以"自爱"为目的的理性人会选择爱"能者",而不会选择"兼爱"。对同一主体而言,"兼爱"和"自爱"似乎并不相容,这便是"兼爱-自爱"悖论。但是,墨子的思想中存在一个终极的"能者",即"天"。人们为了实现自爱,会选择爱"天",而"天"欲人"兼相爱",恶人"交相恶",所以,爱"天"便意味着兼爱。于是,"兼爱"和"自爱"构成了相互兼容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