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这是本组讲座的第一讲,涉及三个问题:第一,静修主义概念的界定。静修主义是在东方基督教传统内由修士们创立的一种修行实践(灵修),其最终目的是与神结合(神化)。直到20世纪中叶,静修主义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但主要是其神学问题。本讲座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重建静修主义的人学。第二,静修主义传统在东方基督教传统内部的产生和发展。其产生过程与建立修行工具的过程之间有一种独特的一致性。第三,静修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与发展(10—21世纪)经历了几个不同时期,各有特点,并出现一个完全新的现象,即长老制。  相似文献   
72.
静修主义人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本组讲座的第二讲,主要是对东方基督教的核心内容——静修主义进行人学的重建。从组成部分上说,作为一种精神实践活动的静修主义人学包含三个方面,即修行活动的组织,对修行所获得经验的解释及检验。静修主义人学实践过程呈阶梯式,其开端的关键问题是"皈依",之后进入中间阶段,主要任务是制造修行动力,即祷告和注意力的结合,最后是修行的终点,修行者达到自己的目的,与神结合,即神化。  相似文献   
73.
互联网--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蕴玉  孔克勤 《心理科学》2003,26(5):874-876
1 引言  荷兰技术哲学家E .舒尔曼曾经指出 :“技术在现代的充满活力的文化现实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人们愈发广泛的承认 ,现代技术是现代文化得以建立的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 ,我们文化的未来将被技术控制和决定。”在短短几年内 ,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应用 ,作为一种计算机通信网络 ,互联网正在日益迅速的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对于心理学来说 ,互联网不仅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新对象 ,也是一种可以广泛应用的新的研究工具。目前 ,将互联网作为研究工具的…  相似文献   
74.
健康价值是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从系统论角度看,健康作为一种理想与完美的生命活动状态,与生命活动趋向的终极目标--物种的生存与繁殖--具有同一性.因此,健康是生命致力于追求的目标,也即生命的内在价值.健康是生命的内在价值,是现代社会将健康确立为一种天赋的基本人权的重要依据.但人的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意义与目标的多元性,也使人的健康外现为效能的一种形式或一种可行使的实际功能,也即具有一种工具价值.  相似文献   
75.
以233名来自三个不同的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105人、泰康人寿保险公司87人和中保人寿公司41人)的外勤员工为研究对象,采用中科院心理所开发的“职业人格自测问卷”为研究工具,探讨了保险行业外勤员工的职业人格特征。结果表明:保险公司外勤员工职业人格类型与保险行业所需的职业人格类型基本相符:平安保险公司外勤员工的职业人格类型最为合理:女性职业人格类型比男性职业人格类型更为合理;泰康公司在现实型、社会型、管理型和艺术型的得分性别差异显,男性的得分高于女性;从总样本看,人格类型上不存在显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76.
完美主义研究综述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本文在对完美主义的概念、测评工具予以介绍的基础上,回顾了临床完美主义与心理病理学的相关研究,并针对完美主义的测评工具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7.
即时通讯工具使用偏好及其与使用动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大学生用户为被试,采用因素分析技术探讨了即时通讯工具(IM)使用偏好的结构,并考察了IM使用动机与使用偏好的关系.结果发现:(1)IM使用偏好主要由休闲娱乐偏好、复杂沟通偏好和基本沟通偏好三个维度构成.基于该模型形成的"IM使用偏好问卷"具有较理想的项目区分度、内部一致性信度、构想效度和区分效度.(2)一种IM使用偏好的形成受多种动机的共同驱动,但不同IM使用偏好的形成受不同使用动机模式的驱动.  相似文献   
78.
高校师德状况调查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凤林  陈宁 《心理科学》2008,31(1):189-191
本研究旨在编制一个能够反映我国目前高校教师师德状况的调查表.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及与专家讨论形成了师德调查表的维度和初始题目.有3所高校的207名教师被抽取,成为预测被试.据此结果保留了48道题.有8个地区10所高校的1092名教师成为再次施测的被试.用该样本数据,确立了调查表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结果表明,高校师德状况调查表的各项指标皆符合测量学要求,可以作为一个测评工具使用.  相似文献   
79.
社会公平从古至今都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社会理想。对社会公平的感知即社会公平感直接决定着个体的机构信任,并影响其公共合作参与。本研究将社会公平感分为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将机构信任度分为工具信任和动机信任,采用实验室情境设计的方法,引入最后通牒博弈和免责博弈范式,通过2个实验系统探讨"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的因果机制。研究发现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正作用于个体的公共合作态度与意向,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公共合作的双路径模型:外部路径由分配公平产生工具信任和动机信任,进而触发公共合作;内部路径由程序公平产生动机信任和工具信任,进而触发公共合作;二者结合构成个体参与公共合作的双动力系统。双路径模型的适用性在组织情境和社会情境下均得到了支持。  相似文献   
80.
王治东  罗海旗 《哲学分析》2023,(1):61-74+197
马克思生产工具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十分重要的概念体系、思想内涵与逻辑架构:其一,生产工具与生产主体的相互构建是马克思生产工具理论形成的逻辑起点;其二,机器工具的应用(包括科学技术的应用)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合谋同构是马克思生产工具理论成熟的显著标志;其三,生产工具、机器体系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三维结构是生产工具理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科学依据。这三个方面逻辑关系密切,呈现马克思生产工具理论的体系性和发展的进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