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41.
精神分析视角下网络游戏迷恋者的心理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游戏的虚拟特性为网络游戏迷恋者营造了一个虚拟世界,使其可以在此空间舞台上轻易地释放本我,展现现实生活中各种不被允许被压抑到潜意识的事件,从而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快感.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分析网络游戏迷恋者的心理景观.以期从根源上去探究迷恋者的迷恋症结,为治疗青少年网络游戏迷恋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42.
对话学习与道德教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 .O .Schrag的哲学解释学和K .J.Gergen的社会结构主义等理论对我们阐明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对话学习理论具有启发性。对话学习是我们能够开创美好未来的最佳教育理论。人类是通过对话创造未来可能的生活。人类的未来充满各种不确定性 ,惟有对话才能把这种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和可能性 ,并且把未来的可能性转化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学生是在进行对话的过程中表现自己并得到成长。对话是通过语言的相互交流、相互解释和相互理解来达到共识的过程。另外 ,对话既是学生实现自我潜能的过程 ,同时也是创造文化的过程。学生在面对面的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对话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新的理念。通过这种对话过程 ,学生将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人生 ,也将创造出道德的和美学的文化共同体。活生生的对话使你和我成为“亲近的我们” ,使共同体的生活更具有道德性和创造性。总之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对话学习教育理论的实施将有力地推进学校、国家和人类的充满道德和创造力的文化共同体。我们社会和教育现状也要求 ,必须要从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体制转向以学生对话为中心的新的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243.
曲世宇 《法音》2003,(5):34-37
《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是印度世亲菩萨所著。世亲菩萨最初是从一切有部出家,学习《大毗婆沙》等小乘部派佛学,因此常以小乘驳难大乘。后来吸收了一些经部的知见,对小乘就略觉不甚满意,从其所著小乘佛学代表作《俱舍论》中即可略窥端倪。适逢世亲菩萨的哥哥无著菩萨示以《十地经》和《无尽意菩萨所说经》,遂回小向大,转弘大乘。世亲菩萨一生著作颇丰,其中小乘论五百部、大乘论五百部,人称千部论主。本论是其代表作之一,它是佛法知识的宝库,是学习佛法的必读之书。关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界六道、生死流转及还灭等方面的知…  相似文献   
244.
顾兆诚 《天风》2004,(5):40-41
说来惭愧,在母亲有生之年,我对她不甚了解,确切地说有许多的不理解。在阅读失而复得的父母四十年代的书信后对母亲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也就是在母亲荣归天家后才读懂我的母亲——高毓馨。事情要从一篇真实的报道说起:  相似文献   
245.
道德他律:我的道德重建的社会政治前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的道德处于社会性解构之道德境遇中,道德他律是社会道德重建的基本方式。道德他律的存在主体是国家,实践主体是政府。政府要担当起道德他律的社会重任,其前提是政府要成为道德的政府并获得其道德的道德形象和引导力量。这要求政府必须建立在普遍人道、平等、公正的政治原则和政府道德优先的道德原则的基础上,严格遵循权力分散、制约、均衡的权力分配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246.
孙洋洋  陈巍 《心理科学》2022,45(5):1099-1105
Meltzoff的“似我”假说认为,婴儿借助“我他对等”认识解读他人行为和心理状态,通过他人间的互动信息推断和调整自身行为。“似我”认识以动作表征为基础,借助第一人称体验建立双向映射,对“似我”之人进行因果推理,由此构成发展路径引导婴儿认识他心。注视追随与模仿两种初级社会学习机制进一步丰富了婴儿对社交关系的理解,使人类学习的渠道突破了自我体验的局限而变得更加多元。  相似文献   
247.
计文 《天风》2015,(3):4
<正>据外媒报道,美国男孩马拉基(Alex Malarkey)于2004年6岁时遭遇车祸,昏迷两个月,醒来后自称到过天堂。他父亲把他的这段描述记录下来,撰写了《从天堂回来的男孩》(The Boy Who Came Back From Heaven)一书,2010年出版后,不料一纸风行,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但如今已满16岁的马拉基突然宣称,所谓"天堂经历"只是他的杜撰,当时只是想借此博得公众注意而已。巧的是,"马拉基"一词的英文含有"胡说八道"之意。而今各国媒体争相报道此丑闻,一时间,仿佛成了他人嘲笑"天堂"信仰的谈资。自笔者信主以后,已经多次看到有人著书立说声称自己去过天堂,刚开始时觉  相似文献   
248.
魏心妮  喻丰  彭凯平  钟年 《心理学报》2023,(8):1330-1343
理解幸福和积极因素与亲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探究影响亲环境行为的积极前因,研究聚焦于心理丰富的幸福取向,通过10个子研究(N=2979)考察了心理丰富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心理丰富程度越高,人们越愿意为环保做出努力和行为改变(研究1.1~1.4),而这是因为心理丰富提高了自我扩展水平(研究2.1~2.4),并且在个体将自然看作比自我更渺小时,自我扩展对亲环境行为的预测作用更显著(研究3.1~3.2)。研究结果揭示了幸福对亲环境行为的积极作用,为推动人们参与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49.
陆畅 《哲学动态》2023,(7):65-75
记忆与遗忘构成了宋明理学道德修养工夫论中的内在张力。理学家对道德本体之记忆与修养工夫之遗忘的两层划分,有助于厘清其间的纠葛。本体记忆在经验层面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展现自身,并决定了经验层记忆内容的变异。由于经验中包括记忆在内的体验活动具有指向性(指向时间中的外物)、属我性(归属于自我)等特征,理学家在讨论遗忘工夫时,从“忘我”和“忘物”两个向度展开。他们通过解构经验层的自我和将道德自觉提升到前反思的直觉状态两种方式,获得“遗忘”的直接性,又通过对道德习性的培养获得本体记忆的道德主宰性,从而巧妙地解决了道德意识直接性与清晰性(主宰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250.
1990年2月17日21时35分,我的叔父马继高先生在北京人民医院归真了。在极端悲痛之中,许多往事涌上我的心头。听父亲说,叔父八岁时,我祖父、曾祖父先后归真。当时,我祖母一人要抚养五个子女,而最年长的我父亲,年仅十四岁。全家生活无着,父亲只有去给别人家赶牛。祖母领着我的几位姑母在家编织毛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