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永不消极     
在一条昏暗偏僻的乡间小道上,一个推销员的汽车爆胎了。他想换上备用轮胎,但发现没带千斤顶。看见不远的一家农舍有灯光,他大喜,向农舍走去。但很快,他就思绪翻滚:"如果人家不开门……","如果他们没有千斤顶……","即使这个家伙有千斤顶,但他不借给我,又怎么办?"他越想越不安。农民打开门时,这个推销员竟直接给了他一拳,吼道:"把你那破千斤顶收起来!"听了这个故事,你也许会哈哈大笑,因为它嘲笑了典型的"自  相似文献   
182.
本文的总主题是作为一门学科的美学的未来可能性。今日审美反思的若干尚处于萌芽的类型在未来的关键发展,对于美学自身在明日可能的发展新方向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有关相当新的审美反思可能给美学带来的未来可能性,而新的审美反思的产生与美学和伦理学传统组合的仍成问题的关系不无关联。这一目标与其说是对这些成问题的关系的标准理解进行批评,不如说是进行补充。本文的立足点主要是美学的而非伦理学的。笔者在这里的建议是,美学的某些新方向可以看做产生于我将称做的"再语境化",对于这种特殊的审美反思,我们不仅要从今日狭隘的学术角度去理解,也要从明日广阔的全球角度去理解。  相似文献   
183.
第一人称     
本文考察了卡普兰、弗雷格和刘易斯等人的观点,对第一人称代词“我”分别从语义学刻画、自我概念以及它在信念、命题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本文首先讨论了卡普兰等人关于“我”的语义学观点.对“我”的语义学说明的困难在于:“我”确定指称的方式似乎因人而异,每个人在使用“我”时都有其特殊的指称方式;即使如此,人们仍然能够相互交流和理解.作者同意卡普兰的观点:要通过描述“我”的使用方法而非寻找弗雷格式的涵义来刻画“我”的语义.人们使用“我”时都依赖于一个先在的自我概念.作者随后考察了笛卡尔、休谟等人关于“自我”的观点,批评笛卡尔的“主体”理解会导致唯我论和循环,而休谟的“漂浮”的“自我”则根本无法理解.作者赞同笛卡尔关于“我”是思想主体和身体共同构成的统一实体的观点.作者还批评了安斯康姆将“我”等同于笛卡尔式自我而“我”并非指称性表达式的观点,指出她无法解释为何可对包含“我”的句子做存在概括.随后,作者考察了刘易斯对“命题”、“可能世界”以及“自我”等的理解,指出:虽然在刘易斯和他之间有明显分歧,但他们都认为每个可能世界是唯一的,且都把其中一个可能世界视为现实世界,但在哪个可能世界是现实世界上却发生分歧.文章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把握“自我”,这种认识方式比任何纯粹的语言学描述更基本,它是我们使用第一人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4.
孟素 《天风》1994,(4):9-9
有一位基督徒睡着了,他身子里的“老我”悄悄地爬起来,刚迈出两步,迎面碰到了“新我”。“老我”怒不可遏地啐口骂道:“你这个怪东西,什么时候到这身子里来的?这是我的地方。赶快滚出去!” “新我”反驳道:“基督徒已经看透了你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5.
思念如雨     
悯心 《天风》1994,(8):36-37
又是春天了,又一个雨季来临。绵绵的絮雨飘飘洒洒淋湿了我的心,整个世界、整个心都被沉浸在这春雨的忧郁里。 清明节,一个伤感的节日,灰蒙蒙的天增添一份生者对死者伤痛的回忆,增添一份无法言喻的失落感。  相似文献   
186.
浅悟歌     
究竟先有禽,还是先有卵?科学到如今,尚无定论断。人从哪里来?谓猿是祖先,猿从何处生?何是其本源?躯体生在世,何谓永恒何谓暂?宇宙万象多,何谓真实何谓幻?凡体声闻不为实,真实凡觉观不见。  相似文献   
187.
汉语儿童人称代词的获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作两个方面的研究。研究一用追踪录音方法记录5名半岁到3岁半幼儿获得人称代词的过程。结果表明:汉语儿童一般在1岁半到3岁半这期间逐步掌握人称代词,顺序是从“我”、“你”到“他”。研究二用实验方法探讨28名3—4岁儿童掌握单数人称代词的情况。结果表明:儿童4岁时人称代词获得有一个发展比较迅速的时期。到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对人称代词的掌握已比较完善。在以上两项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和总结了汉语儿童人称代词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语言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88.
陈丰盛 《天风》2016,(6):39-40
3月底,一篇题为《我的爸爸》的日记在微信朋友圈里被疯狂转发,引来许多人的共鸣与思考,其中那句“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真是令人抑制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  相似文献   
189.
前言2005年4月19日,枢机们在罗马的西斯汀小圣堂选上了若瑟拉辛格为教宗,取名本笃十六世。这位新教宗诞生在德国东南部的马尔格星安因镇。但是他并非第一位德国教宗,因为,在他之前已有七位,今简介如下: 一:额我略五世(996-999年) 他本名为布鲁诺,为德国奥多皇帝的一个堂弟,当时德军面临罗马城,人们因害怕德军破坏罗马城,便选了布鲁诺为教宗,时方20多岁。  相似文献   
190.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从已有的和可能的解释看 ,大致包含三重意蕴 :在知识论层面 ,孟子的命题并未建构一种主—客之间对象性关系框架和主体性姿态 ,而是超越了认识论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 ,超越了唯物论和唯心论及其对立意义上的心物关系 ;在道德哲学层面 ,它从性善论和道德的自足性角度给出了道德的内在理由 ,并从境界和功夫两个方面说明了“万物皆备于我”的伦理学意义 ;在形而上学层面 ,它彰显了人的存在论基础 ,“万物之理皆备于我”和“万物皆备于吾心”从不同侧面阐释并发挥了孟子的命题 ,从而凸显了“万物皆备于我”的形而上学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