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道·言·智·境:中国哲学诠释学传统及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诠释学面对的基本问题是语言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对这个基本问题的看法上,中国哲学发展了不同于西方哲学诠释学的传统,即突出了人的主体性问题。西方哲学诠释学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道与言,而中国哲学诠释学关注的问题则有四个:道、言、智、境。中国哲学诠释学具有逻辑的自足性与自洽性,它在历史的展开过程中呈现为思想理论的圆环。  相似文献   
242.
决策中的图形框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彦  黄莉  刘扬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1):1718-1726
决策框架效应作为一种违背不变性原则的非理性偏差, 已经得到研究的广泛证实。本研究突破了传统研究中主要由语言描述引发框架效应的限制, 从图形表征这一新的视角对图形框架效应做了深入探讨。本研究共包括6个实验, 通过操纵选项在不同图形表征版本中物理属性差异的突出性, 发现在表达信息不变的情况下, 人们判断和决策的偏好会受到图形表征的影响, 即出现了图形框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图形框架效应普遍存在于各种决策情境以及各种图形表征方式中。基于属性替代理论和齐当别原则, 我们提出了一种解释图形框架效应内部作用机制的两阶段心理加工模型--图形编辑的齐当别模型(The Graph-edited Equate-to-differentiate Model, GEM)。  相似文献   
243.
陈世平  张艳  王晓庄 《心理科学》2012,35(1):180-185
为研究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和决策有效性,实验一、二分别从决策者心理特征(内隐自尊与风险偏好)和职业方案特征(框架效应与风险水平)入手,考察二者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内隐自尊和风险偏好的高低显著影响大学生择业倾向性;大学生对风险水平不同的职业方案的选择倾向由低到高依次为冒险、折中、保守方案;职业决策存在明显的框架效应。研究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倾向于选择保守的职业方案;高风险偏好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冒险的职业方案;高内隐自尊大学生倾向于主动择业;积极表述的职业方案更受大学生所青睐。  相似文献   
244.
聂春艳  汪涛  赵鹏  崔楠 《心理学报》2018,50(12):1438-1448
文化混搭产品因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文化符号的同时呈现, 可能导致母国文化的完整性与生命力受到威胁, 引发外国文化入侵母国文化的感知进而降低消费者的产品评价。本研究从文化混搭产品的营销传播视角出发, 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 探讨了不同信息表述框架策略的采用会如何影响消费者的文化入侵感知进而影响他们对文化混搭产品的评价, 并重点探究了它可能存在的两个边界条件, 即消费者的比较焦点和企业的不同解释策略。两个实验的结果不仅再一次验证了前人所得出的研究结论, 即文化混搭产品采用“外国文化-母国文化”的框架策略时, 会使消费者产生外国文化改变了母国文化的感知, 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要显著低于采用“母国文化-外国文化”的框架策略, 其中感知文化入侵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 深入揭示出上述的这种不同文化混搭框架效应只有在启动的是消费者的差异性聚焦以及企业采用的是属性解释策略时才存在, 而当启动的是消费者的相似性聚焦以及企业采用关系解释策略时, 这一效应将会消失。本研究不仅深入剖析出了引发消费者对文化混搭现象产生排斥性反应的内在机理, 拓展了前人研究结论的普适性, 也为企业的文化混搭产品的营销推广提供了有用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45.
关信平  郭瑜 《学海》2008,(1):195-200
安全问题是从古到今一直是个人、社会和国家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冷战结束后安全关注的焦点逐渐从国家和军事转向了人类自身.在此时代背景下,联合国机构提出了"人类安全"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但是迄今为止对此概念仍缺乏社会学的分析.本文以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分析探讨中国的人类安全问题:以"个人-社会-国家"三维的社会学新视角架构了结构性安全和个人安全分析框架,指出了人类安全消除恐惧、匮乏和歧视的基本目标;根据联合国概念和本国国情界定了我国的"人类安全"七个主要方面,回顾了我国人类安全的历史演变并指出当代中国人类安全的重要议题;最后,总结了目前导致我国人类不安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变"零和游戏"为"多赢游戏"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46.
语言学:医者的利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和中世纪,语言学是哲学的一部分,那时语言学还不是独立的科学.当今这两门学问都有了同样发展,对于医者的作用都很大[1].  相似文献   
247.
行为与情绪的框架效应及其与个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湘云  王文忠  罗跃嘉 《心理科学》2007,30(6):1321-1323,1341
本研究旨在探讨行为和情绪的框架效应及与个性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对116名高校学生进行测查,区分个体的人格特点,并让被试阅读一个具有风险的手术问题的文字材料,其中一半被试阅读的材料以积极形式构建,另一半以消极形式构建,探察被试在不同情景之下的阅读行为和情绪表现。结果发现个体的神经质特性对不同再构造条件下的阅读时间和各种假设情景之下的情绪变化都具有显著的影响,被试在积极构造的情景中情绪反应更强烈。本研究证明了行为与情绪的框架效应,并且揭示了再构造过程对行为和情绪影响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248.
与自我存在一定社会距离的他人获得收益或遭受损失都会给自我带来一定的效用,这种效用随着与他人间社会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该现象被称为社会折扣。本研究采用情境式选择滴定程序,探索并比较了“为他人得益而放弃自我得益”(NG-G)、“为他人不失而放弃自我得益”(NG-NL)、“为他人得益而承担自我损失”(L-G)以及“为他人不失而承担自我损失”(L-NL)4种任务框架下的社会折扣程度。结果发现:(1)4种框架下,指数模型均比双曲模型更好地描绘了被试的社会折扣规律;(2)任务框架影响社会折扣程度,“为他人不失”框架下(含NG-NL、L-NL)的折扣程度比“为他人得益”框架下(含NG-G、L-G)低;(3)任务框架与社会距离的交互作用影响社会折扣程度。随着社会距离增加, NG-G与NG-NL框架下折扣程度的差异逐渐变小, L-G与L-NL框架下折扣程度的差异也逐渐变小;(4)社会距离与利他人格的交互作用显著,高低利他人格者的社会折扣程度只在社会距离较远时存在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个体不仅存在自我损失规避倾向,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他人损失规避倾向。  相似文献   
249.
在哈贝马斯看来,哲学诠释学对理解何以可能的解决,意在建立理解与同意的统一.而社会批判理论更关心如何有效消除宰制社会的因素,实现理解与批判的统一.因此,批判理论必须纠正哲学诠释学对待理解条件的非反思性态度,通过将18世纪德国观念论的批判精神与哲学诠释学相嫁接,为批判理论开放出可运用于社会批判,且能够在社会理论与历史哲学层面体现出主体间性效应的理性反思的诠释学视域,将诠释学从一种解释人类经验的理解模式发展为进行意识形态批判的反思模式.  相似文献   
250.
本文指出了von Fintel(2001)和Gillies(2007)中对反事实条件句序列处理中的两个问题,尤其是反事实条件句与事实句的相互作用问题。然后,我们在动态语义框架中对反事实条件句给出了一个新的语义解释,并且表明von Fintel和Gillies理论中的问题能够被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