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92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6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254篇
  2017年   182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325篇
  2013年   262篇
  2012年   529篇
  2011年   542篇
  2010年   416篇
  2009年   326篇
  2008年   412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214篇
  2005年   376篇
  2004年   603篇
  2003年   505篇
  2002年   225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意雯 《天风》2012,(10):59
[网易新闻]6月,网络上盛传一段视频,一位老人因小伙子未让座而怒骂诅咒。8月15日,重庆一女孩因未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照片被放到网上,遭到人肉搜索,受到网民斥责。8月23日,在杭州的一辆公交车上,一位小伙子坐在"照顾专座"上,面对一位抱着孩子的女士没有让座,谁料却因此被  相似文献   
32.
刘惠灵 《天风》2003,(2):18-19
教会如何服务社会 教会为何办社会服务?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背后隐藏很深层的意义。因为问题的答案可以引伸到不同方面的考虑,包括政治、社会和信仰等层面。例如有人认为教会营办社会服务的动机,只是要配合政府政策,让社会安定和团结;又有人认为是传教的工具,尤其一些饱受身心折磨的人,如能在物质和心  相似文献   
33.
《伦理学研究》2007,(1):F0002-F0002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于2000年10月被教育部评定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其前身是1987年成立的伦理学研究所及1996年成立的道德科学研究院。基地顾问由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教授担任,前任主任为焦国成教授.现任主任为吴潜涛教授,葛晨虹教授为基地常务副主任,龚群、肖群忠教授为基地副主任。[第一段]  相似文献   
34.
如何针对不同时代的环境按时分粮? 如何针对信徒不同的需要按时分粮?  相似文献   
35.
硕果     
徐文喜 《天风》2008,(3):31-31
  相似文献   
36.
《中国宗教》1997,(2):38-39
利益人群服务社会宗教界爱心与善举花絮︵四︶本刊编辑部佛教界为灾区踊跃捐款●自1996年7月中国佛教协会发出赈灾紧急通知以来,在赵朴初会长的号召和带领下,全国佛教界踊跃向灾区捐款捐物。据中国佛协不完全统计,截止1996年11月底,全国各地佛教协会和寺庙...  相似文献   
37.
应当在神学教育中植入对《规章》的学习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自发起至今已经走过了七十多年,中国教会通过三自爱国运动走上了独立自主、爱国爱教的道路,结束了宗派林立的局面,实现了联合礼拜。七十多年来,中国教会在上帝的带领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基督教的道路,在此过程中,渐渐地形成了《中国基督教教会规章》(下称《规章》),并在不断地修订完善中日趋成熟,这对中国基督教会来说,实在具有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38.
扬克勒维奇的伦理思想展现了人在道德现实与道德理想的矛盾冲突中的痛苦体验。他认为,善与恶只是与主体有关系,它们体现在主体的行动中。一切都通过行动而开始和结束,行动才是真正意义上道德的源泉。为了去爱,我应该存在,但是为了真正去爱,我却应该不存在(忘我)。爱是对存在的超越,是对自我的放弃。人一旦存在,就被打上了一个永恒的印记。我们因而生活在"永恒的道德瞬间"。  相似文献   
39.
本期值得关注的,涉及道德、教育和科学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0.
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境明,千里皆明》,是其"菩提系列精选集"的第三部。自序中有一段话,自道书名之义:"世界是如此隐晦暧昧,我们的心要像大圆镜,凡所鉴照,尽皆清明。"佛教有"大圆镜智"之说,以镜为喻,指可如实映现一切法的佛智。佛教智慧强调"如实",其实并无道德判断的意味。众生为无明烦恼所扰,如同明镜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