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9篇
  96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8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41.
周慧 《现代哲学》2011,(5):81-90
利奥塔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欲望的政治学到判断的政治学的转换过程。在反思了欲望哲学的弊端之后,利奥塔开始了对公正问题的思考。在语言学转向的影响下,利奥塔将公正问题纳入语用学的视域,通过融合亚里士多德的"意见"、康德的"理念"和列维纳斯的"他律"来思考后现代伦理政治发展的新方向。本文试图清理出利奥塔论述公正问题的五个步骤,并分析差异政治学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42.
本文通过解读西塞罗的<学园派哲学>来解决西塞罗的哲学立场归属问题.笔者认为,西塞罗是一位学园派哲学家,但他的哲学立场在学园派的范围内发生过一些变化.他早年属于安提奥库斯式的学园派教条主义,而晚年则转向学园派怀疑主义,这种转向主要是在认识论范围内发生的.  相似文献   
743.
战国楚简《五行》篇以匿、简来解说仁、义。匿、简被设定为仁、义的某种引申或表现。匿,意指对小罪的隐匿和宽赦;简,则指对大罪的严厉诛罚。同时,匿、简的行事方式背后有着各自的用心。匿赦行为的内在依据是一种仁爱之情。简罚的背后则是对于赦、罚的理智评判与取舍,理智的用心构成了对亲爱之情所主导的匿罪行为的约束。帛书《五行》说文则特别提出"大爱"对"小爱"的制衡。同时,还进一步突破了匿、简所固有的处置罪过的情境,展现了匿赦所包含的不忍之心。简的意义也在敬神之心与不忍之心的权衡中获得了丰富。  相似文献   
744.
黄侃 《哲学动态》2012,(7):98-104
认知主义(cognitivisim)曾一度成为20世纪50年代起统治着心理学、语言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核心范式。70年代后期,认知科学的兴起、发展和演变,尤其是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在发展中遇到的挑战,促使研究者开始反思认知主义范式是否需要被取代。在所有替代性方案中,具身认  相似文献   
745.
徐志国 《哲学动态》2012,(10):63-67
近年来,休谟政治哲学研究逐渐在我国学术界成为热点。究其原因,除了中国学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之外,也受到西方学术界关于休谟政治哲学研究强劲复兴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之前,西方学术界一般将休谟看成是一个契约论的著名破坏者,认为其破坏有余,建设不足。[1]但此后,在一系列学  相似文献   
746.
哈贝马斯晚近道德哲学赋予具体的民族—宗教生活传统的感性直觉以“道德动机”的地位,从而否定了康德道德认知主义“道德之外没有道德动机”的经典判断.但是动机概念的引入并没有动摇理性的自由认知对道德形成过程的决定作用,相反,“感性的道德动机”重新被“理性的道德认知”所整合.  相似文献   
747.
胡浩 《世界哲学》2012,(2):89-98
"纯粹逻辑的贝叶斯主义",是C.豪森近年来发展出的一个研究纲领。他认为概率演算的布德诺.德.菲耐蒂公理化系统是纯粹逻辑的,而包含可列可加性的公理系统则破坏了逻辑一致性原则。基于"方程可解性"概念所建立的形式类比展示了概率一致性和演绎一致性之间的平行关系。这一纲领对逻辑全能问题、休谟问题以及条件化规则的合理性问题都提出了独到而统合的解决。然而,该纲领仍面临着"杜宾(Dubin)问题"的挑战,同时也回避了一些像简单性和真理的关系这样有意义的哲学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748.
针对波普尔关于归纳概率的0值理论,本文首先论证在为归纳概率所提供的理论中,积空间上独立性测度并无优先地位。同时表明如果强调某种测度作为先验的原则,这与波普尔可错主义的立场是冲突的,而主观贝叶斯主义却是与可错主义立场相容的。然后,论证概率并非等同于置信度,与演绎逻辑的形式类比表明,主观概率(除了概率演算的限制外)并非需要确定的指派规则,这一点是合理的。因此,归纳逻辑应该提供的只是如何从初始的分布达及后验分布的规则。  相似文献   
749.
伯纳德·威廉姆斯是20世纪哲学伦理学领域颇具建树的人物.他以“我应该如何生活”的古老传统命题为切入点,质疑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主张伦理学的不可法典性,“颠破”传统规范伦理学中的见解,对德性伦理学的复兴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他的这种“颠破”具体体现在他对结果主义(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的批判,以及试图利用“内在理由”和“实践必然性”等概念来重申伦理生活的本质和复杂性上.  相似文献   
750.
对70年代中期的“评法批儒”运动,人们一般都从政治的角度做出评价。该文试图从思想史的角度审视一下这场具有闹剧色彩的运动。作者认为,起码要注意这场运动的两个思想史背景:近代以来法家地位的节节上升和“五四”以来强大的反传统主义。作者还认为,该运动中的大量印刷古书,可以看做是对“文革”开始时烧古书的修错。文章最后对法家的现代价值和儒法互补提出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