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正>《周易》离卦的意思主要为附丽和光明,而且从卦形上看,离卦是对称的结构。离卦的内涵与这种形式特征和中国美学相关,有着丰富的美学意蕴。从附丽的角度看,离卦蕴含着柔顺、合宜的美学观念;从光明的角度看,离卦蕴含着人格美的思想;从卦形的角度看,离卦蕴含着并俪的思想。一、《离》卦释义离()为《周易》八卦之一。八卦是"圣人"观物取象而作,"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即会通宇宙神妙变化的性质,比拟万物的情态。因此"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2],"乾"、  相似文献   
152.
水是天然之镜,临水自照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镜子的产生和发展是人们追求美的结果。镜子的审美意蕴在于镜子的特性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镜子可以汇聚光芒,所以镜子是日月的化身,是光明和正义的象征;镜子如实成像,但自性不变,因而镜子代表心性的清静澄明;镜子可以观容照面,因而镜子与女性的爱美相关;同时镜子影像虚幻,使世间真假难辨,造成扑朔迷离、似真非真的美感。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镜像理论深刻地说明了镜像与自我的关系。镜子所充当的不仅仅是自我意识的道具,人们迷恋镜像是和人与生俱来的美的感觉有关,而这种感觉却很难用理性所道出。  相似文献   
153.
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产生在中国哲学史上引起了一场划时代的变革,表现在它不仅最终结束了统治两汉时期达数百年之久的经学传统,同时也开创了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代玄风。经过这一时期的洗礼,不仅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哲学抽象思维水平,而且玄学本身无论在理论形态、概念范畴、思维方法以及向其它文化领域扩展渗透所形成的时代精神风貌,也颇为新颖独特。本文仅对魏晋玄学中包含的必然和偶然及其关系的思想作一发微并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154.
天人关系是儒家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先秦开始,辩析天人即构成了儒家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由此形成的人文传统则绵绵不绝。明清之际,以天崩地解的社会震荡为背景,天人之辩获得了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并进一步展开于儒家价值体系的各个侧面。当然,时代的变迁使明清之际诸儒在延续传统的同时,又对天人关系作了新的定位,后者从一个视角展示了明清之际儒家价值体系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5.
灵岩山寺位于苏州西南十五公里,地处太湖之滨。山高海拔二百二十公尺。我们乘车来到山脚下,抬头远眺灵岩山,山雾迷漫,虚无飘渺,佛塔梵宫隐约可见,正是“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境。我们沿石径冒雨登山。山多怪石苍林,其中一巨石龟,延颈远望,名“望佛来”。行至山腰,路旁一亭,上有碑刻,一看竟是赵朴老题灵岩山寺诗,诗曰:“欣随谢公屐,重上吴王台;湖山观意态,林木感兴衰。梵呗断还续,慈鸟散复来;柳条见春色,画境逐云开。”赵朴老诗中“梵呗”二字虽然是借喻佛教事业。  相似文献   
156.
陈孝浪  吴新望 《天风》2018,(9):12-13
"总要劳力,亲手作正经事,就可有余,分给那缺少的人。"经文:弗4:28;帖前4:11-12这两处经文都要求我们做爱岗敬业的基督徒,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一;是公民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礼记·学记》中有记"三年,视敬业乐群……此大学之道也";同时,这也是基督教圣经的教导,保罗曾说:"你们作仆人的,要凡事听从你们肉身的主人,不要只在眼前侍奉.  相似文献   
157.
许芳红 《学海》2011,(1):198-204
本文在词学视野下研究陆游诗歌,概括出陆游诗与词存在的三种关系:一是诗境类词境,二是诗句与词句多有如出一辙者,三是翻词意入诗。从中窥探出陆游诗歌中存在的词之信息,并在有关陆游诗歌的评论中,发现陆游诗以晚唐诗为中介而具有的词体因素。同时,本文认为陆游诗所具有的词体特征,也与秦观的影响及陆游本人的情感特质有关。  相似文献   
158.
明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这是他学术思想上的分水岭。阳明龙场所悟之道,从直接的内容看,不外是对格物致知之说的重新理解,而其深层的内涵则颇为复杂,主要包括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和致知格物三个内容。  相似文献   
159.
孟懿子问孝,孔子答以"无违",那么"无违"所针对的,从逻辑上看只能是父母,因而所谓"无违乎礼"、"不背于理"两说不能成立。"每事须从,无所违逆"的愚孝解读与孔子的一贯主张相抵牾,因而亦不可取。"无违"的正确解释当是"不违其志"。在孔子看来,孟懿子如能谨记其父孟僖子的嘱告,实现后者寄予他的学礼有成的期望,便是孝。关于"执鞭之士",持鞭驾车的人和市场守门人两说均不正确,它应是条狼氏的代称,条狼氏即为天子诸侯担任开道警戒任务的低级别官吏。  相似文献   
160.
群己之辩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它所关注的是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社会结构及其制度安排,因此,群己之辩与中国传统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都有深刻的关系。群己之辩发端于孔子,孔子强调重建礼乐来优化群己关系。但是,汉以来的群己关系由于侧重于强调族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