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肇始于两晋、兴盛于唐朝的重玄学,到宋代仍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产生影响.其承上启下者,便是陈抟学派.陈抟学派承接唐代道家之风,以重玄为宗阐发<易>、<老>、<庄>,在学术大旨上突出儒道之间的互相融合以及心性理论的深入阐发,从而使宋代道教思想学术能够摆脱符箓小数的束缚,并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与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82.
《中论》(Mādhyamika■āstra)是印度大乘佛教著名哲学家龙树(Nāgārjuna)阐述中观哲学思想的基本著作,历来被认为是龙树最重要的著作。龙树在《中论》一书中扣紧缘起讨论性空,提出八不缘起、中道实相等思想,对初期大乘佛教经典《般若》系统的性空  相似文献   
183.
清咸同年间,在"民间军事化"的生存环境中,太谷学派北宗张积中北上鲁西南,在黄崖山寨组织民众群保,在经济保障、基建管理、教育祭祀、生活情感等方面自救生存,开创一个运作良好的群体系统。这个系统个性鲜明,运行良好,是研究晚清社会转型期中国民间宗教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鲜活案例。  相似文献   
184.
书讯     
  相似文献   
185.
近年来的美学研究,时有新的学派与思潮出现,如环境美学、身体美学的探讨,美学日常生活化的导向等。然而,纵观2013年的美学研究,似乎少了一些思潮迭起的喧嚣,多了一些对问题的冷静探索与思考。这不仅体现在学者们对新的思潮与学派的反思中,也体现在对传统思想的重思与重构中。  相似文献   
186.
本文对笛卡尔的情感理论进行了重构,尤其着眼于"慷慨"美德。笛卡尔将"慷慨"视为主要美德,认为它可以帮助人类掌控其欲望,从而超越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和任意性,实现最高层次的幸福。文章首先分析了笛卡尔的"神意"、"徒劳欲望"及"遗憾"等概念,然后对作为情感和美德的"慷慨"进行了探究,最后对作为掌握情感工具的"慷慨"进行了审视。  相似文献   
187.
正理学派以十六句义为论理学的中心.其最后的十四项目被包含在最初的两项,即认识方法(量)与认识对象(所量)中.此学派认为:作为对象存在的事物是可以认识;不存在的事物是无法认识.如果主体与客体不存在,则认识其本身无法成立,也只能成为"无"的世界,而任何的事物也将不能成立.<回诤论>中主要论争的是"一切法无自性"命题,其重点是"自性"(svabhava)的否定.对于正理学派而言,否定词"无自性"之所以能有意义,在于唯有作为指涉的自性存在,自性一词才有意义.问题是,如果自性存在,则势必造成"一切法无自性"自相矛盾,致使此命题不能成立.这是正理学派非难的所在.  相似文献   
188.
黄宗羲对泰州学派的批判包含了三个主题,首先是对师道论的肯定,其次是对孝弟说社会教化功能的批判吸收,最后是德性与功利之辨。通过泰州批判,黄宗羲将儒学有关内与外、心性与政治问题的思考推上了新的层次,凸显了一种包含社会、政治取径,在更高层面重构儒家德性政治的思路。一方面,继承泰州的个体意识(师道论)而又突破其以个体道德外推的经世模式(孝弟经世论);另一方面,以儒释德性功利之辨为基点反思社会政治秩序的根基,而把心性问题联结于权力公正性与制度问题。由此反映出《明夷待访录》与《明儒学案》、经世之学与心性之学的交汇,呈现出晚明儒学思想转型的一种独特形态。  相似文献   
189.
本文系统地考察了美国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研究重镇——纽约新学院大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传统。这一考察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分析和梳理:一是该大学的左翼历史传统的形成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校建立的"流亡大学"的作用;二是该校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演进及其第三代的发展现状;三是该校左翼学术传统的主要特点:批判性、欧陆性、犹太性和多元性。本文试图为从事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国线索的研究、尤其是对其第三代的研究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90.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德国文艺理论家瓦尔特·本雅明一生执著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对古典艺术情有独钟其广博融会的艺术生产理论对艺术和技术关系的深刻揭示,对灵韵震惊和经验等概念的多维阐释一定程度上预言了西方艺术的发展方向,在技术复制的背景下带有鲜明的怀旧倾向.同时这种怀旧主题在当下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