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0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李栋 《天风》2018,(9):32-33
几年前在"基督教中国化"这个问题被提出时,我就在思考: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现今中国教会是否在中国化上存在问题?怎么做才叫中国化?三自爱国运动进行了60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运动的深入,在实现了"自治"和"自养"以后,我们又看到了自身讲台宣讲中的问题,即"自传"的滞后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的脱节,于是自1998年底又开展的"神学思想建设"提出将"三自"落实到"三好"——这些不就是基督教中国化的深入吗?连学者都认为:"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的主张,也就是基督教中国化最现实的神学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2.
王建成 《天风》2018,(11):I0002-I0002
我自幼生活在一个有基督教信仰的家庭中,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常指着书柜中一本本厚厚的“书”说:“孩子,这可是咱家的宝贝。”“什么宝贝?”“这些是圣经。”直到懂事之后,与大家一起背诵圣经金句,我才渐渐懂得圣经是上帝的话,是最宝贵的礼物。在我家柜子里有各个时代、各种版本、各种语言的圣经,但其中最珍贵的是1919年出版的《官话和合本圣经》。  相似文献   
123.
《天风》2012,(2):61-61
河南省基督教第八次代表会议于2012年1月12日至14日,在郑州召开,来自河南省18个地市的116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唐卫民牧师以“坚持三自原则,办好河南教会,为促进社会和谐做贡献”为主题,作河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七届、协会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124.
以《成唯识论》为代表的唯识学在成佛的可能性问题上有"种子本有与种子始起"的争论,虽然这个争论的理论结果在纯理论逻辑的探讨上尚有可商榷之处,但此争论本身若从价值与实践的角度观察,则不但对此理论本身的探讨有所助益,也可使佛学及其唯识学立足宗教实践的重现实意蕴得以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125.
儿童自我控制学生自陈表的编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刘金花  庞美云 《心理科学》1998,21(2):108-110,114
本研究的目的是制定一套测量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自陈式量表,在认知、行为、情绪、社会交往四个主要范畴内编定题目,经过项目分析、因素分析,认为测量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量表包含学习行为、情绪、耐受性和独立性以及生活习惯四个方面的内容,还进一步分析了儿童自我控制的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本量表的信度、效度都较好。  相似文献   
126.
疾病与自组织理论关系初探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研究生(630037)宁晓滨导师钱桂生本世纪60年代以来,一系列自组织理论如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哈肯的协同学、艾根的超循环理论、托姆的突变论、费根鲍姆的混沌理论和曼德勃罗的分形学等相继出现,它们从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7.
汉字识别中结构方式差异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高频常用汉字为材料,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速示条件下的同一性判断法,对汉字识别中结构方式差异敏感性进行探讨。结果发现:在汉字识别中,人的视觉系统不受字形变化的影响,而更敏感于结构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8.
卢毅 《伦理学研究》2023,(1):102-108
作为弗洛伊德晚年最重要的文本之一,《(自)我与它》(Das Ich und das Es)既是弗洛伊德对其理论发展的深化与总结,也是对精神分析理论创立以来所面对的临床难题的反思与回应。然而,由于从英译本转译且尤其是对弗洛伊德思想缺乏确切把握等原因,汉语学界长期以来都以“本我—自我—超我”的所谓“三我”结构来概括弗洛伊德在文本中构建的精神装置模型,因而错失了弗洛伊德在文本中所呈现的(自)我与作为构成(自)我之基础的“非我”即“它”之间的内在张力及其效应,进而也错失了洞见弗洛伊德式主体的发生、结构与伦理地位的重要契机。结合拉康对弗洛伊德“它曾在处,我应生成”(Wo Es war,soll Ich werden)的解读,有理由认为弗洛伊德已经揭示了在布伯式的“我—你”关系或列维纳斯式的“我—他”关系之先,对作为主体的“(自)我”具有更加原本的存在奠基作用以及伦理意谓的“我—它”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创造性重构对于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9.
130.
汪维藩 《天风》2011,(5):29-30
(七十五)他不能背乎自己 我与我主之间,有一个海誓山盟。纵然我们失信,他仍然可信,因他不能背乎自己(参提后2: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