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19世纪摄影产生了,在它冲击下油画并没有像一些画家认为的那样消失,而是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在摄影的影响和对比下,油画更加注重发掘油画本体语言表现力,充分发掘自身的视觉魅力,与摄影在艺术道路上拉开距离,体现写实油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2.
伽达默尔是西方诠释学顶峰时期的代表人物,朱熹的经典诠释学也达到了中国经典诠释的高峰。两者在理论上有着相似性,如哲学诠释学与经典诠释学的本体、伽达默尔的前见理论与朱熹关于理解之蔽的论述、实践智慧等。由此分析并比较两位大师的诠释理论,从中找出共同之处与互补之处,可以促进中西方诠释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3.
试析李泽厚实践美学的“两个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4.
人和"人的世界"是系统的存在与演化过程,人和"人的世界"是文化的世界和流变。人,是人和"人的世界"的本体,文化是人和"人的世界"的内核及其展开。医学世界也是系统的存在与演化过程,是医学文化的展开与流变。医学人是医学世界的本体,医学文化内核及其展开形成医学世界,医学世界是医学文化流变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5.
中国佛教向何处去?关心者日众。 1995年11月初,由海峡两岸学术界共同发起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研讨会”,在刚刚成立的北京大学宗教学系召开。少长咸集,主题明确,气氛热烈。各位发言者认真宣讲自己的论文,多所创获。但是,轮到我发言时,经过考虑,我决定将事先准备的发言稿搁置一边。  相似文献   
156.
游森 《周易研究》2022,(4):88-92
黄瑞节《朱子成书》所载张栻《太极图说解义》对“无极”的论述与其他版本不同,它考虑了“无极而太极”的“无所不该”这一无限性的超验问题,以“莫之为而为之”表达本体的自为性。张栻又以“太极,性也”之义构建起性—太极的本体结构,以心形显太极,以道德实践发明太极,实现了宇宙论与心性论的统一。他还吸收了朱子心有未发已发的观点,使湖湘学的察识端倪得以据心之已发之际介入;同时肯认未发之性的存在,存养未发的工夫亦得以进行,由此形成了存养与省察并用的工夫论。  相似文献   
157.
158.
王开元 《孔子研究》2020,(2):118-124
作为孟子"四端之心"中颇为重要的一端,"恻隐之心"在孟子人性善理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历来有关"恻隐之心"的解释可分为本体向度的阐释和经验向度的阐释两类。然而,这两种阐释路径都有其自身的有限性。当孟子在谈及"恻隐之心"时,其实隐含了一种对普遍性的追寻。这种对普遍性的探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普遍人性的探寻,二是对普遍方法的探寻。前者涉及恻隐之心在孟子人性论中的普遍存在意义,后者则关涉到恻隐之心如何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发挥作用。孟子对于普遍性的追寻表现出与孔子不同的趋向,也使其自身的思想开展出独具特色的工夫论向度。  相似文献   
159.
本论文是关于韩国江华阳明学派泰斗郑齐斗良知本体论和致良知功夫论的研究。郑齐斗的思想由良知本体论、致良知功夫论构成。郑齐斗所谓良知是知是知非、好善恶恶的道德判断、道德情感。这是对王阳明良知论的继承发扬。郑齐斗反对朱子的即物穷理功夫,认为只有阳明的致良知才算是真正的功夫。他所说的致良知是循体而达用的功夫,而发挥良知明觉必须排除气禀物欲之私。阳明后学中侧重于前者的以王畿为代表,侧重于后者的以聂豹为代表。郑齐斗的理论就是对聂豹的"充其实"和王畿的"顺其体"的调和。  相似文献   
160.
老子“道”论的立论宗旨是什么?是出于一种人类学的关怀,还是出于一种宇宙论的旨趣,这是关系到老子“道”论的根本性质乃至关系到老子整个学说的根本性质的首要问题,然而,这也是一个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道”论是自然主义的,是宇宙论的,仿佛老子学说的兴趣是在于探讨自然宇宙的奥秘。而所谓“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这种来自儒家道德本位主义立场的批评就更加久远地影响了老子学说的历史命运。可是于今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